在每一起纠纷中,既要公正捍卫法理尊严,又要倾力搭建沟通桥梁,于刚性裁判之时,探索柔性解决纠纷之道。——李 敏
□本报记者 王 璐 文/图
李敏是北关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2004年的夏天,她怀揣着对司法事业的无限憧憬踏入该院大门。20多年来,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如今的沉稳,翻阅过千余本卷宗,敲击过无数次法槌,她始终坚守着踏入法院大门时的那份初心——案结、事了、人和。
6月27日,她向记者讲述了今年调解的一起物件脱落、坠落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那是一个狂风肆虐的日子,老张和女儿骑电动车行驶路途中,被一片从天而降的彩钢瓦砸倒在地。二人伤势严重,被紧急送医,诊断结果为多处骨折,光是手术费和后续治疗费就花去数万元。老张一家本就靠着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这场意外让他们的生活瞬间陷入困境。庭审中,双方情绪激动,各执一词,气氛剑拔弩张。李敏多次尝试为双方说和,均以失败告终。庭后,判决书很快拟就,依照民法典规定,案件中老杜作为房屋所有人,未尽到管理维护义务,理应对老张父女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当李敏合上卷宗,脑海中却不断浮现出老张妻子在法庭上无助而绝望的眼神——她攥着几张皱巴巴的缴费单,声音止不住地颤抖:“法官,老张上星期刚做完开颅手术,头上缠着的绷带都被砸掉了。孩子好不容易要毕业找工作,却受了伤,还不知道以后能不能恢复。以后日子可怎么过啊!”另一边,老杜妻子低头默默抹泪的愁苦模样,同样像块大石,压在李敏的心头。在判决书即将发出的最后一刻,抱着“再努力一次”的念头,李敏拨通了双方的电话:“你们能不能再坐下来好好聊聊?”
审判庭里,李敏先将老张那一叠厚厚的医疗票据、费用清单摆在桌上,对老杜说:“这里的每一张票据,都是老张一家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更是他们正在经历的实实在在的身体痛苦和精神煎熬。作为案涉房屋彩钢瓦棚的所有人,你负有检查维护、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的义务。你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加固,导致了危险发生,这是法律上认定的过错,也是你需要承担责任的基础。”但老杜依旧态度强硬,仍称自己没钱赔偿。李敏又尝试从他们的同村情谊入手:“老杜,你和老张家在一个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几十年的乡里乡亲了,低头不见抬头见,如今老张家遭了这么大的难,咱们是不是该一起想想办法,共渡难关?”
终于,在长达数小时的耐心沟通后,老杜的态度逐渐软下来,目光和语气都充满了歉意,老张则握住了老杜伸出来的手。那一刻,李敏悬着的心终于稳稳落地。那份双方签字确认的调解书,意义远超过一份判决书。它不仅化解了一场矛盾纠纷,更让原本剑拔弩张的邻里重拾往日情谊,那份被意外打碎的乡情,在理解和担当中得以弥合。
在李敏看来,法律如同一把精准的尺子,丈量着世间的是非曲直,维护着公平正义的底线,而情理则似一座坚韧的桥梁,它跨越矛盾与隔阂,最终连接起人心,传递着司法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