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政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退役军人与现役军人爱心接力

让爱的种子在家乡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 魏兰

阳春三月,殷都区伦掌镇李辛庄村的油菜花开得正盛。4月7日,退役军人李飞与现役军人李洋走进脱贫监测户李志丰家中,看望李洋资助了三年的孩子。这场持续三年的爱心助学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军人的为民情怀。

“李哥,这位就是每个月资助你们家二姑娘上学的李洋!”一进门,李飞便热情地介绍。李志丰激动地握住李洋的手,眼眶泛红地说:“多亏了你的资助,孩子才能安心读书。这份恩情,我们铭记于心。”李洋微笑着回应:“这是我应该做的,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三人围坐,细聊孩子学业进展,屋内暖意融融,窗外油菜花映衬着这份军民鱼水情的温馨画面。

两位军人和李志丰之间的缘分,还得从2022年说起。那时转业至殷都区伦掌镇政府的李飞,在一次下乡防贫阻贫入户走访中发现监测户乔小云因车祸住院半年花去20多万元,家中仅剩的劳动力也因疫情失去稳定收入。了解到这一情况,李飞立即向镇党委、镇政府进行了汇报。经过进一步深入调查、协调,为乔小云丈夫安排了一个村级环卫公益岗位,每年可为其家庭增加收入近万元。

当李飞在朋友圈分享着此次帮扶的喜悦时,未曾想到会引发一场暖意绵延的爱心接力。

“李教官,我也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资助一名家庭困难的学生!”驻信阳某部李洋的留言让李飞心头一热,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原来,在待安置前,李飞通过战友介绍,曾到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带学生军训,认识了当时刚上大一的李洋。奇妙的缘分让他们保持着联系,相互影响。

李洋的留言让李飞心中倍感欣慰,他深知,李洋虽然身在军营,但心系家乡,始终保持着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感。经实地考察并与村干部沟通交流,李飞将李志丰一家的情况告诉了李洋:李志丰80岁高龄的父母常年服药,听力一级残疾的妻子需要特殊照顾,四个子女的教育支出更让这个家庭如履薄冰。李洋听后,内心深受触动,决定资助李志丰的二女儿,帮助她顺利完成学业,减轻家庭负担。

“每个月200元不多,但能给孩子读书添把力。”李洋的承诺化作三年间每月准时到账的汇款。虽然身处异地,但李洋始终关注着这个孩子的成长,每当收到李飞传来的孩子学习进步的消息,李洋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那份坚持和付出,正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在家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希望的花朵。

“家里有难处随时找我。”“孩子的学业我管到底。”临别时,两位军人的承诺掷地有声。在伦掌镇的阡陌间,李飞用政策为困难群众兜底,李洋以爱心为寒门学子铺路,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军人为民服务的更深内涵。这份跨越军地、接续传递的爱心,如同金色的油菜花海,在乡村振兴的春天里绽放出希望的光芒。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