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政务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永不干涸的精神之水 永续发展的生态之基

——看市水利局如何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做好做活“水文章”

□本报记者 赵 慧

通讯员 程鹏宇 武 晓

六十载光阴流转,太行山间“人工天河”红旗渠渠水奔涌不息。

这个镌刻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世纪工程,如今仍是安阳水利发展的精神坐标。

全市水利系统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力践于行,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市水利局先后荣获“全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以新时代治水实践传承精神。

常回望 汲取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畔的讲话,令人振奋!”“红旗渠是水利人的精神丰碑,我们要从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力量!”在红旗渠通水60周年之际,市水利局组织了“品味峥嵘岁月 汲取精神力量”主题党日活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掀起学习热潮。该局通过沉浸式学习、实践性传承,让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红旗渠时的重要讲话始终激荡在安阳水利人心间。几年来,市水利局构建起“六学法”,通过领导干部专题学、党员干部示范学、线上线下全员学、“追随足迹”现场学、思想溯源研讨学、结合工作实际学,推动红旗渠精神深植干部职工心田;创新打造“三个一”育人工程:组织一次参观见学、安排一次体会交流、制订一项成长计划,作为新人入职、干部调整和岗位培训的“必修课”。

该局河北籍青年干部赵鹏壮正是通过这样的系统教育培训,在入职半年多时间里,采编了多篇高质量工作信息,并被上级采用。转业军人马金柱安置到市水利局5年来,完成了从红旗渠精神的倾听者到传播者的蜕变,他系统梳理学习成果并整理成文,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清风故事会”等各类比赛,屡获殊荣。

近年来,在历次集中学习教育中,市水利局党组班子成员集体备课,形成“红旗渠精神党课矩阵”。对此,市水利局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孟红军说:“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国故事的鲜活事例。”

重传承 不辱使命担当

3月31日,市水利局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自动化监控室的电脑显示器上,376万市民的用水安全正化作跳动的数据流。

52岁的工程师王卫东紧盯屏幕。他的家族已三代守护水利命脉——爷爷参与修建红旗渠,父亲从事红旗渠的运行维护,他如今执掌着现代化智能调度系统。“这些参数就是新时代的‘水则碑’,守好它们就是传承父辈的初心。”王卫东的话语中透露出使命感。传统与科技也在此刻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市水利局,这样的接力与传承已经司空见惯,“我为红旗渠精神代言”是思想主旋律,“践行红旗渠精神有我”是奋斗主基调,他们将红旗渠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行动密码。

2021年,海河流域卫河水系发生大洪水。我市多座水库水位超汛限,多条河流超警戒、超保证水位。市水利局广大党员干部闻“汛”而动,冲锋陷阵,携手战胜洪魔,获得“全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场胜利成为新时代水利人传承精神、勇担使命的生动注脚。

面对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供需不平衡的局面,市水利局打出“组合拳”:抓好顶层设计,高质量制定5项规划编制;严格落实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刚性约束,浅层地下水水位三年回升5.44米,在全国10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十一。

在河湖治理战场,市水利局创新建立漳河上游四地协作机制,变“分段治”为“全域治”。我市连续三年获河长制考核优秀等次,汤河(汤阴县段)被评为全省十条省级美丽幸福河湖之一,推动安阳河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水土保持战线同样捷报频传。该局持续完善水土保持工作机制,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优化水土保持监管效能,建立并动态更新问题及整改台账,采取约谈、通报、纳入水土保持信用监管“两单”等方式,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提质增效。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89.2%,提前超额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再出发 谱写崭新篇章

“强筋壮骨焕发新面貌,数字孪生驱动新引擎,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南水入城回应新期盼……”3月20日,面对网友关于“60年红旗渠有何新变化”的提问,市水利局农村水利水电科科长范常友以“四新”作答。

这座流淌一甲子的“人工天河”,正以科技创新与深化改革为双翼,续写新时代治水传奇。

自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通水以来,我市已经累计投入6.2亿元实施四轮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技改与现代化改造,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年节水1200万立方米。红旗渠昔日以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为主的功能,已拓展至工业供水、生态补水等领域。2023年3月,随着红旗渠灌区被列入全国第一批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红旗渠数字孪生平台上线运行。该系统通过数字化建模,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灌溉、人工管理到智慧管控的跨越。

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针对引漳三大灌区水量指标结余与短缺共存等问题,我市统筹全市引漳三大灌区用水指标,动态调整红旗渠引水流量,年均增加引漳水量5000万立方米。今年1月,我市与濮阳市签订首笔4000万立方米南水北调水权交易协议,开创区域水资源市场化配置先河。

进入新时代,我市积极回应西部群众新的期盼,投资15.95亿元实施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丹江水垂直抬升275米跃上太行山。“这是新时代的红旗渠!”林州百姓的赞誉道出这项民生工程的深远意义。

正值春日,安阳县郭盆闸、广润坡蓄滞洪区等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水利、公安等部门全面排查洹河、汤河等干支流,扎实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庙会上,水利普法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水利行业正迈入黄金发展期。”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付文彬表示,“我们将乘着时代东风,高扬精神旗帜,激扬奋进力量,聚焦‘四高四争先’,一步一个脚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阳篇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