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雪 文/图
在位于我市龙安区的一个山村,有这样一片世外桃源。这里空气清新,四季中三季常绿,植被覆盖率达90%,树木种类有松树、枫树、桃树、黄栌、乌桕、梅花和女贞等,仅桃树就有10余种,被当地百姓称为世外桃源。这里就是昆玉山风景区,原名长春观,近年来通过品牌升级,以昆玉山为名,重新定义了景区的发展方向。
昆玉象征着珍贵与纯净,正如这片土地承载的生态价值与文化内涵。昆玉山风景区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与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生态优先 守护自然之美
谁能想到,十几年前昆玉山风景区所在的位置还是一片荒山。12年前,北京太申祥和产业集团派驻以梁春荣为首的团队来到这个小山村植树造林。12年间,他们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磨坏了多少双鞋,流下了多少汗水,让这片荒山变成了绿洲。
梁春荣介绍:“那时,山上没有水,没有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把树种上了,但成活率又成了问题。为了保证种的树成活,我们从山下抬土,又引来山下的水进行浇灌。如今,我们已经种植树木400余亩。”
3月12日是植树节,工人像往常一样,扛着树苗,手提铁锹上山植树。
在山上植树并非易事,山间小路崎岖不平,有时还要爬几乎垂直的陡坡,这样的山路行走都十分困难,更别说工人需要扛着一棵长约2.5米的树苗往返十几趟,有时还会遇到碎石落下的危险,即使这样大家也没有退缩,脚步依然向前。这是昆玉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12年,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荒山上种植树木,直至种出了一片“桃花源”。
绿色旅游 传递环保理念
漫步在昆玉山,只见山峦叠翠,泉水潺潺,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昆玉山风景区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一幅生态与人文交融的绿色画卷。
在昆玉山风景区,绿色发展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景区通过打造生态旅游项目,将环保理念融入游客的体验中,同时开设了自然教育研学课堂,向游客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学习如何识别植物、观察动物,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游客收获了知识,也让他们更加珍惜自然的馈赠。
昆玉山风景区还设计了多条生态徒步路线,游客可以沿道观区穿过仙人谷,踏着南山的爱情专线到达玻璃观景平台,然后到达北山蟠桃园,一览漫山桃花开的景象。游客在徒步过程中,可以欣赏壮丽的山川景色,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以前的长春观中有一口味道甘甜的水井,附近的群众都爱去那里提水喝。昆玉山风景区将那口水井中的水引出来,通过热水器加热,这样既方便游客饮水,又体现了人文关怀。未来几年,昆玉山风景区计划进一步扩大生态保护的范围,加大对水源、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引入更多智能化管理系统,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流量、优化景区资源配置提升游客体验等,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为绿色旅游提供科技支撑。
文化赋能 彰显独特魅力
昆玉山风景区不仅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还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等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体验;通过举办桃花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等,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当地手工艺人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如手工编织品、桃木剑、桃木手串等,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游客的购物体验,也为当地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与自然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昆玉山风景区的吸引力,也为绿色发展增添了人文底蕴。
昆玉山风景区已成为我市绿色发展的典范。由此可见,绿水青山不仅是宝贵的生态资源,还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未来,昆玉山风景区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措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力争成为一个集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