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 昕 文/图
1月28日,农历除夕,下午2时45分,在安阳县吕村镇吕村集村,吕村战鼓第十代传人南红宾带着队员做着最后的排演准备。
每逢年节,吕村集村都能看到吕村战鼓的震撼表演。表演时,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还有15分钟我们的战鼓就正式敲响了。”南红宾对记者说,“每年农历除夕,擂响战鼓迎新春是吕村集村的保留节目。村里的南北两条大街,我们都要走一遍。”南红宾话音刚落,身旁就有人吆喝着:“走了走了,要出发了!”随之,精神抖擞、准备充分的50余人从院内鱼贯而出,走上村道,表演正式开始。
只见表演者服装鲜艳,男黄女红。妇女们头戴金盔,背插靠旗,边敲边舞,五彩绸条上下翻飞。擂鼓的男子则手持鼓槌,动作刚劲,敲出震天动地的声响。随着鼓点节奏逐渐铿锵激昂,队形不断变化,时而是“狮子滚绣球”,时而是“凤凰展翅”,舞姿步伐有形似骑兵的马步对打、侧打,有形似步兵的左右弓步对打。场上龙腾虎跃,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吕村战鼓源于宋代,是集音乐、舞蹈、对打为一体的征战舞蹈,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现已逐渐形成独有的特色。鼓槌一头弯曲形似战刀,鼓手背扎三面小旗是防箭护具,这些道具与服饰都是吕村战鼓独有的。
“吕村战鼓表演风格比较豪放,舞蹈主题明确且重点突出,有6种阵势、12种步伐、4种对打方式。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不断精进,对鼓点节奏和舞蹈动作都做了调整、编排,以求表演更出彩。”南红宾介绍,现在的鼓谱共四段,前三段是原鼓点浓缩改编而成,第四段是新编的。节奏以每分钟110拍为宜,第四段逐步加快,急收尾。
“吕村战鼓本身的节奏就是豪迈坚毅的,寓意战争取得了胜利,所以我们重新编排又新加了节奏更快、更激昂的第四段。舞蹈动作也重新编排,动作花样更多,观赏性更强。”南红宾说。
49岁的任书霞是鼓队的一员,用她的话说:“从嫁到吕村集村没多久就开始打鼓,打了20多年鼓。”聊到吕村战鼓的变化,任书霞频频点头,她笑着说:“俺村几乎人人都会擂鼓,俺8岁的孙女都会擂两段。这些年吕村战鼓不断改编,鼓点更好听、动作更好看了,这也算与时俱进!”
战鼓擂,贺新春,喜悦无边。如今的吕村集村,战鼓舞已经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豪迈坚毅的吕村战鼓奏响了春节的民俗华章,也将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传承下去,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非遗名片
吕村战鼓
吕村战鼓是集音乐、舞蹈、对打为一体的征战舞蹈。表演时,由8人各持一副大小不同的铜钹,由12人分为3组,各用宽布系一面外径47厘米、面径79厘米、厚度15厘米的大鼓于胸前,再由1人持小铜锣领队和负责指挥。表演者按节奏打击锣鼓、变换队形,变化出各种舞姿,场面壮观,震撼人心,对研究中国古代舞蹈、民间音乐、地方风土人情都极具价值。2008年被列入安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