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高考下的城市文化溯源

——《行走安阳——高考中的城市密码》新书分享会见闻

□本报记者 王箫

1月9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行,由安阳市委宣传部指导、安阳市教育局监制、余文国主编的《行走安阳——高考中的城市密码》一书正式与读者见面。

《行走安阳——高考中的城市密码》一书,通过对20余年以来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的122道涉及安阳元素的高考真题进行深入解读,全面展现了安阳丰富的历史遗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风貌。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刘林亚在分享会上表示:“《行走安阳——高考中的城市密码》一书以历年各地各科高考试卷中的安阳元素为切入点,注重挖掘试题内在的能力素养与家国情怀,研究试题与安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是对高考试题背后城市文化的一次溯源;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在新环境下解决新问题,是对培养核心素养与增强文化自信的一次尝试。”

在作者讲书环节,本书主编余文国、编委成员代表王晓洒,与安阳市优秀阅读推广人吕欣一道,分享了创作这本书的心路历程和背后的故事,回答了读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余文国是一名高中历史老师,从2014年起,他就开始关注高考中的安阳元素。在与团队沟通后,本书开始策划编撰,希望通过“高考+安阳”这一视角,深入剖析高考试题背后隐藏的城市文化,让高考与城市接轨,让教育与文化融合。

“殷墟、甲骨文、青铜器、岳飞、曹操等安阳元素,是高考试题中的常客。要实现接轨与融合,就需要‘跨界’。既需要作者长年对高考试题与安阳地方文化的研究,更需要与书中涉及的各大景区及安阳研学旅游资源一一对接。”余文国介绍,本书的编写团队全部为一线的高中教师,涉及历史、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撰稿期间,对于殷墟博物馆等文稿,大家经历了多次推倒重来,力求精准呈现安阳文化的精髓。

书中配有150余幅精美插图,每张图片都体现着摄影者对安阳的深情。“安阳本身就是一座流动的城市博物馆,我们希望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都能来看一看。”余文国发出邀约,希望本书能够打通课堂边界,让高考试题成为打开古都安阳的一把“金钥匙”。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