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礼让三尺 仁义有爱(今日谈)

——六尺巷与仁义巷里的谦和智慧

□毛宁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考察时,专程来到六尺巷,重温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礼让的典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在河南安阳古城钟楼的西北侧,也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名为仁义巷,是明朝内阁大学士郭朴曾经居住、成长的地方。一日,郭朴刚下朝回府,就接到一封家书,称老家邻居盖房时,多占了郭家一墙宽的宅基地,想让郭朴出面为家人“撑腰打气”。郭朴收信后当即回诗一首:“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郭夫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邻居也很受触动,主动把自家的墙拆了,往后退让三尺。于是两家中间的地方便形成了一条小巷,人们为了感念郭朴义让宅基的品行,给这条小巷取名为仁义巷。在钟楼东南侧的郭朴祠内,还有浮雕石刻的仁义巷故事,对后人颇有教育意义。虽然仁义巷在2002年安阳老城改造时进行了拓宽,面貌发生了些许改变,但是这个故事所蕴含的仁义精神依旧熠熠生辉,深深影响着安阳及周边很多地方的人。

礼之用,和为贵。在中华大地上,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三尺巷、六尺巷等赞扬包容理解、谦和礼让的美谈,讲述着团结友善、和谐相处的佳话。这些故事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左传·隐公六年》写有“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待人和睦、秉持诚信、讲求仁义、以和为贵,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成为共同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追求。

六尺虽窄,礼让心宽。小巷子所承载的中国社会治理智慧,更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发扬光大。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新时代“枫桥经验”,还是“六尺巷调解法”,或是“三不五到我来管”等做法,都是对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的有效探索,都是为了推动矛盾纠纷及时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一条小巷,连通古今;一种文明,世代传承。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我们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再上新台阶,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