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斐 通讯员 刘安琪
11月15日,记者走进马家乡垴后村,看到的是村道整洁,闻到的是薯香四溢。垴后村红薯淀粉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分工明确,一部分人在田间收获新鲜红薯,另一部分人为红薯清洗、去皮,再利用机器进行加工。空气中飘散着薯香,机器的轰鸣声与村民的笑语交织,令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红薯因其外观诱人、色泽红润、口感好、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且种植技术相对简单。“今年红薯收成喜人,我种植了6亩地,收获了几大车红薯,总共9000公斤。”垴后村村民王秋生指着满载红薯的三轮车兴奋地说。
近年来,马家乡紧紧围绕“党建引领,政府支持,村级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群众受益”的发展思路,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契机,以省级农业特色产业强镇为目标,打造以红薯及其深加工为主的“一乡一业”产业格局,助力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强化党建引领,稳固发展基础。该乡注重培养后备干部,聚焦外出经商人员、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储备了29名后备村党组织书记,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26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针对“五星”支部创建和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举办多次专题会议和培训,推动新大堰村制定整顿措施,培养后备干部2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4名。
拓展种植规模,挖掘发展潜力。马家乡鼓励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发展红薯产业。今年,垴后村、南堰村、李庄村、岭头村、新大堰村等村共流转795亩土地种植红薯,通过点带线、线成面的方式,推动红薯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延伸产业链,增强发展动力。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马家乡投资10万元建设了垴后村红薯淀粉生产线,日加工能力达5000公斤红薯,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同时,该乡依托李庄村和岭头村的红薯加工点,开发红薯淀粉、红薯粉条等产品,提高了红薯的附加值,带动80余人就业增收。
打造直播平台,汇聚发展合力。南堰村建立电商直播销售平台,通过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了“马家红薯”的知名度。目前,该乡已有100多家合作商家店铺,30个自营店铺,1个直播带货自营中心,以及20家合作直播带货公司和自媒体。11月7日,该乡的试播活动成功推广了“李庄红薯”,吸引了1095名观众,获得了3.2万次点赞,效果不错。
“我们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推广‘李庄红薯粉条’这一河南百年老字号品牌,注册‘薯香村韵’特色商标,努力将红薯产业打造成为马家乡的一张亮丽名片,助力乡村振兴。”马家乡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