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冯荣丽:

兴一方产业奔富路 绣一朵“繁花”美家乡(我为强市建设做贡献)

□本报记者 邓娴

10月24日,在河南安绣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绣公司)刺绣基地,冯飞燕、郑贵云和其他几位绣娘正在工作台上穿针引线,一幅山水绣作《鸿运当头》在一针一线间露出新面貌。

冯飞燕、郑贵云来自不同的乡村,却因为刺绣而成为师徒。2006年4月的一天,滑县八里营镇官寨村村民郑贵云吃过早饭准备去田间,出门碰见一位邻居。这位邻居说:“邻村有刺绣培训,还免费,走,咱去看看。”于是,郑贵云和邻居结伴去了培训班,看到冯飞燕正在培训学员,一针一线绣出的麦穗栩栩如生,顿时来了兴趣,当即加入培训班。

经过半个月的学习,郑贵云掌握了刺绣技巧,自己可以制作绣品了。于是,她和一同参加培训的20多名农村妇女成为安绣公司的绣娘。因为要照顾家庭,她们就把要绣的样品带回家,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绣作。“这样两不耽误,既能照顾家庭,还能多挣一份收入,这对我们农村妇女来说又多了条致富门路。”郑贵云说。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郑贵云陪伴孩子上学来到县城,仍然从事刺绣行业。郑贵云告诉记者:“孩子在县城读书,平时除了照顾孩子,我还做些绣工,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元。”同样从乡村走出来的冯飞燕也在县城落了户。如今,冯飞燕经常去乡村开展培训。她说:“培训20天左右就可以学会,而且免费,经过培训的农村妇女可以实现不出门就业。”

郑贵云、冯飞燕是依托刺绣产业走出乡村、奔向致富路的众多绣娘中的两位,而带领她们实现灵活就业、奔向致富路的是安绣公司董事长冯荣丽。冯荣丽自幼酷爱美术,凭着对刺绣的满腔热爱和不懈追求,独创“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的“容针”技法,创立安绣公司。

因为安绣作品属于纯手工制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滑县农村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于是,安绣公司采取“公司+培训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开办了滑县安绣职业培训学校。该公司先后在滑县设立了10个刺绣基地,每年春秋两季免费培训刺绣技术。目前,该公司共带动滑县43个村庄的5000余名群众从事刺绣工作,绣娘的人均月收入约2300元,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安绣公司创办的培训基地也拓展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是少数民族地区。新疆哈萨克族绣娘哈尼夏通过培训掌握了刺绣技能,现在在当地绣馆工作。她说:“一天工作8个小时,保底工资3000元,还有社保和医保。现在,我在城里租了房子、买了车,老公也从牧区到城里就业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哈尼夏的经历是安绣公司在新疆培训的3000余名绣娘中的一个缩影,也是3000多个少数民族家庭生活改善的真实写照。如今,安绣公司已在河南、山西、新疆、北京设立了公司并建立了培训基地,分批对7000余名农村妇女免费进行刺绣技术培训。

冯荣丽创作的安绣作品中,不仅有风景、人物,还有甲骨文、青铜器等具有安阳文化元素的刺绣作品。“目前,我们的文创产品在红旗渠景区、殷墟景区等进行过展览。下一步,我们会研发更多具有殷商元素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安阳、了解殷商文化。”冯荣丽说。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