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凤燕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布病是急性传染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感染布病的家畜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它可侵害猪、狗、牛、羊、鹿、骆驼等动物,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一、人患布病后会有哪些临床表现?
人患布病后会出现重感冒病症,如发热、多汗、头痛、背痛和乏力等。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经过1周至3周或更长的时间才发病,少数可达数月或一年以上才发病。发病时,患者全身困倦,四肢乏力,全身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反复发热,体温在39℃至40℃,午后加重,次日早晨渐渐下降,多汗,特别是晚上或凌晨退热时大汗淋漓,个别人会出现肝脾肿大、淋巴结和睾丸肿大,女性有卵巢发炎、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的病症。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布病病程为3个月至12个月,如不及时治疗,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可终生不愈。
二、布病是如何传染给人的?
1.经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如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防护不当,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2.经消化道感染: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如羊肉串等)而受染。
3.经呼吸道感染:布鲁氏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4.其他:通过母乳喂养婴儿和夫妻性生活传播,苍蝇携带、蜱虫叮咬也可传播布病。
三、如何预防布病?
布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传染病,预防布病的主要措施有:
1.对饲养的牲畜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畜间布病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免疫要年年坚持,而且免疫率要高,不能出现空白。
2.引进牛、羊时,必须做好检疫,防止引进患了病的牛、羊。如果牛、羊得了布病,要及时进行淘汰、屠宰,并对病畜用过的棚圈进行严格消毒净化。清扫棚圈时要戴口罩,防止吸入含有布鲁氏菌的灰尘。
3.患布病的牛、羊最常见的表现是流产,对牛、羊流产的胎儿、胎盘要深埋或燃烧,不能随地丢弃,更不能用手直接去拿。接羔、处理流产胎羔时要戴上橡胶手套,处理完要用消毒剂洗手,并对流产物污染的地方用生石灰或消毒剂进行消毒。
4.对屠宰病畜时污染的场所应严格消毒,加强对水源、粪便、牲畜的管理,避免水源污染。
5.对布病患者的排泄物、污染物要进行消毒。对于病人的碗筷,要用开水煮沸消毒。
6.喝牛奶、羊奶时,要煮沸后饮用。病畜肉应高温处理,吃涮羊肉时,要把肉煮得熟透了再吃。
7.饭店、家庭用的菜刀、案板要生熟分开,切了生肉的菜刀、案板要用热水消毒,避免污染其他餐具。
8.饲养牛和羊、接羔、挤奶时,必须穿工作服,工作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随穿随脱,定时消毒。挤奶后必须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作者系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副主任技师)
本栏目由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阳市健康教育所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