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滑县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八里营镇:

争创“五星”支部 赋能乡村振兴

龙苑新村村民在大棚内采摘豆角(王璐瑶 摄)

□本报特约记者 徐淑霞 通讯员 康迪 张瑞涛

机器声声,巧手翻飞,缝制、熨烫、查货……10月8日,记者走进八里营镇西草坡村英姿服装工厂的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在这儿干离家近,活儿也不算重,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挺满意的。”村民郭芳芳说。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英伟介绍,该服装厂建于今年4月,主要代加工一些品牌服装,不仅为村内及附近村庄的3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有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每年还给村里5万元收益金,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

在“五星”支部创建中,西草坡村因地制宜,结合本村特色优势,盘活资源,借力发展,抓住产业振兴、民本民生、生态宜居三个关键点,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滑县鑫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群众自愿、集约经营、收益分红”的原则,流转村民土地620余亩,再由合作社集约化、机械化经营,收益由农户和村集体共享,按照村集体60%、农户40%进行分配,每亩纯收入1500元左右,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5万元以上,实现了农户与村集体的双赢,助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腰杆儿才会更硬、底气才会更足;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等需要资金投入的工作不再成为‘老大难’。”王英伟说。

为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该村谋划了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投入资金铺设污水管网630米,硬化村内道路4134米,修建文化体育广场,并为主街道安装路灯,美化街道两侧的墙体立面,使全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街道两旁的墙上画的画儿可好看了,很多外村人都到这儿拍照。硬化的路面、安装的路灯、增加的健身器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我们很满意。”村民栗景稳说。

王英伟表示:“我们将推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全面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加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推动农业发展,打造美丽乡村,争创‘五星’支部。”

在八里营镇洋香瓜种植基地,3000余户村民因种植瓜菜步入致富“快车道”。

记者走进龙苑新村种植大户史胜超的蔬菜大棚,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史胜超正在大棚里采摘豆角,忙得热火朝天。

“我种了5个大棚的瓜菜,共10亩地。一个棚的洋香瓜产量就是7500多公斤,收入大概有十五六万元,效益不错。洋香瓜收获后,我换茬种了豆角,一个棚能产4000多公斤,豆角目前的市场价格也不低,又能增加八九万元的收入。”史胜超边采摘豆角边说。

“我们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育种、产中指导、产后销售一条龙服务,同时还建了交易市场,保障瓜菜的统一收售。”龙苑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吕永杰介绍,“只要菜种得好,跟上时节,根本不愁卖,有些客商还提前跟菜农订购,生怕抢不着。”

八里营镇的瓜菜种植产业不仅为当地种植户带来了经济收益,还带动了大棚管理、采收等用工3000余人,使当地及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助力了乡村振兴。

据了解,“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八里营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星”创建和“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思路,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引导广大农户种植洋香瓜、圣女果、黄瓜、菠菜等特色农产品,推进种植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目前,该镇瓜菜产业的发展规模已位居全省前列。这种以特色产业为引领的发展模式,通过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直接决定着乡村全面振兴的质量,决定着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将牢牢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五星’支部创建,聚焦群众所需所盼,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和村集体经济,着力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以‘五星’支部创建的良好成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八里营镇党委书记宋文辉说。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