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邺风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民以食为天

□薛宏新

在我的认知里,食物不仅是味蕾上的满足,它更像是一条纽带,连接着我和这个世界最质朴、最深刻的情感。每当提起“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训时,我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这句话对我而言,不仅是对人类生存本能的深刻洞察,更是对生活无尽热爱与尊重的朴素表达。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与最高追求——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在寻找着心灵的慰藉与文化的认同。

我的故事从那个被袅袅炊烟包围的小村庄开始。那里四季分明,每一季都有它独特的味道。

春天,是野菜的盛宴。母亲会带着我穿梭在田间地头,采摘那些嫩绿的小精灵,荠菜、马兰头、蕨菜……每一种都承载着大地的恩赐,简单烹饪后,便是餐桌上最清新的风景。那时的我还不懂得“民以食为天”的深层含义,只知道那些食物里藏着家的味道,温暖而安心。

夏天,是瓜果飘香的季节。村头的老槐树下总是堆满了西瓜、甜瓜,还有自家种的黄瓜、番茄。烈日炎炎下,一块冰凉的西瓜入口,仿佛能瞬间驱散所有的暑气。那时的快乐简单而纯粹,食物成了我们与自然对话的方式,每一次品尝都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激。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我最期待的时光。金黄的稻田里,稻穗沉甸甸的,预示着一年的辛劳即将换来丰盈的回报。家里开始忙碌起来,磨米、蒸糕、晒干货,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香气和丰收的喜悦。我记得父亲总会在这个时候特意为我留下一部分新米,他说:“新米煮饭最香。”那一刻,我仿佛能理解“民以食为天”的深远意义,食物不仅是生存的基础,更是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

冬天,寒风凛冽,但家里的厨房却是温暖的避风港。母亲会炖上一锅热腾腾的羊肉汤,或是做一条红烧鱼,那浓郁的香气足以驱散所有的寒冷。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天的趣事,食物成了情感的载体,让彼此的心更加贴近。在那个时刻,我深刻体会到,食物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它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是家的温暖,是爱的传递。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开了那个小村庄,走进了喧嚣的城市。在这里,食物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从街头小吃到高档餐厅,每一种美食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故事。我开始尝试各种新奇的食物,体验不同的饮食文化,但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最怀念的依然是那份来自家乡的简单与纯粹。

在城市的快节奏中,我逐渐意识到,“民以食为天”不仅是一句古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开始学会慢下来,用心去品味每一道菜背后的故事。

有时候,我会在周末的早晨,自己动手做一顿简单的早餐,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几样精致的小菜,虽然简单,却能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与满足。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被袅袅炊烟包围的小村庄,感受到了那份最质朴的幸福。

“民以食为天”,如同《诗经》中吟唱的田园牧歌,回响着对大地恩赐的感激。它仿佛《礼记》里描述的饮食之礼,彰显了社会秩序与人文关怀;它又似《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食疗之方,蕴含着自然与健康的和谐共生。在这句古训的引领下,我们品味的不仅是五谷杂粮的醇厚,更是文化传承的深度;享受的不仅是山珍海味的鲜美,更是人情世故的温度;追寻的不仅是味蕾的极致体验,更是心灵归宿的安宁。

因此,让我们在每一次举箸之间,都能怀揣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让“民以食为天”不仅成为生存的基础,更升华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文明的传承。愿我们都能以食为媒,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心灵与自然,共同书写一部关于生活、关于爱、关于文明的壮丽史诗。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