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制造业工人打造的是工业产品,那么审理的每一起案件则是法官的“产品”。——张元元
□本报记者 王 璐 文/图
张元元是安阳县人民法院民一庭的一名法官,自2021年正式成为民事员额法官后,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严谨、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
“从我开始办案之时便常常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民事法官?工作中,除了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外,我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重新系统学习民事法律知识,通过观看最高人民法院及其他员额法官的庭审录像,对比总结审判思路,提升自身庭审驾驭能力;通过研读优秀裁判文书,不断提升裁判文书写作能力。她时常能够从每一次调解、每一次庭审、每一份裁判文书中去感悟、反思和积累。”7月29日,张元元对记者说。
张元元认为,案件不分大小,判决不是审判案件的结束,实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才是最终追求。法官不只是一声称呼,更是一份信赖,不只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责任。她向记者讲述了其审理的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在该起案件中,薛某受贠某雇佣在贠某承包的建筑工地上提供劳务,薛某在工作第一天时因高空钢管掉落导致足部受伤,经鉴定为十级伤残,因项目存在层层分包,薛某将贠某、承包方、发包方以及保险公司起诉至法院。开庭当天,薛某拄着拐杖进入法庭,因受伤之后无法工作也没有经济收入,未得到赔偿从而导致家庭困难,而几个被告之间相互推诿,尤其是贠某情绪激动,认为薛某第一天工作就发生事故不应当承担责任。
张元元在充分了解案件情况后反复思考,如果以判决方式结案,以贠某的经济能力,薛某即使申请强制执行也不一定能拿到赔偿款。薛某所渴求的是实实在在的赔偿款,而非一纸判决,这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她通过多次和当事人释法明理,耐心听取当事人的意见,用心、用情、用韧劲儿去化解双方之间的对立情绪,通过多次努力,最终打开了当事人的心结,促使当事人之间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同意赔偿并当场履行完毕。就是这样的坚持,让原告薛某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赔偿款,实现案结事了。她的点点滴滴努力,让当事人实实在在感受到司法的温暖。
参加工作多年来,张元元始终心怀敬畏之心,深知审判属于专业性、责任心很强的工作,司法公正的关键在于法官,每一起案件的审理和宣判,都关乎当事人的未来命运,如果判决不公,将会给当事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也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她对待每一起案件,从庭前阅卷、开庭审理、证据分析到裁判文书的制作直到判后答疑,每个环节都不敢有丝毫马虎。她时常对书记员说,越是复杂案件,越要注重细节,要让当事人赢得明明白白,输得心服口服。
担任员额法官三年有余的她,经历了成长的迷茫、徘徊和自我怀疑,但始终没有放弃寻找、摸索和对公平正义的坚持,她将自己对法律的信仰和审判事业的热爱,融入工作中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司法为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