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政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危楼“重生”记

——紫薇大道131号院4号楼居民自筹资金翻建危楼侧记

□本报记者 魏兰

“这里到时候放餐桌,这边还可以放个沙发,最主要的是,以后家里也有卫生间,再也不用去公厕了!”7月24日,74岁的洪育泉老人站在“熟悉的新家”里,畅想着不久之后的新生活,脸上流露出笑容。

曾经承载着洪育泉老人50年记忆的老房子,位于紫薇大道131号院(原铅丝厂家属院)4号楼,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为三层砖混结构,因年代久远、结构老化、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原因,该楼被鉴定为D级危险房屋,已无修缮价值,但却承载着30户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年代久远的老楼,居民们住得小心翼翼。“墙体开裂、下沉,楼梯口的柱子摇摇欲坠,楼梯的板子也变空了,每次上下楼梯都是胆战心惊的。”洪育泉老人说,不仅如此,受楼房设计、建造材料的制约,近几年来,一到汛期,这里的居民们更是有苦难言,只能投靠亲友或者搬到社区居住,以躲避不知何时会来临的危险,“每次收拾东西去亲友家‘避难’,我都在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住进结结实实的房子呢?”

30户居民的“安居梦”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2022年5月2日,市领导来到紫薇大道131号院督导检查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现场要求各级各部门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认真抓好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确保“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

文峰区政府迅速行动,组织住建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等单位现场调研,综合房屋现状和设计勘察情况,并与住户多次沟通,最终确定以“原拆原建”的方式消除危房隐患。

看着这栋已在风雨中飘摇50载的老楼即将“原地换新”,居民们不由得喜极而泣,可随即另一道难题就摆在了他们面前——翻建房屋的资金可不是小数目,钱从哪里来?“要改善居住环境,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2023年年初,在紫薇大道街道办事处和家天下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和推动下,4号楼依法依规选举产生了业委会,由业委会委托市规划设计院进行现场勘查和评估,制订了详细的翻建方案。居民们自主筹集200余万元,踏上了危楼翻建之路。

“在危楼翻建过程中,紫薇大道街道办事处和家天下社区工作人员真的帮了我们的大忙!他们不仅协助市规划设计院进行实地测量和勘察,还负责规划图纸的设计工作。在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户型更加合理实用,配套设施也更完善,最终图纸初稿得到了每户居民的签字认可。”洪育泉老人说,办事处和社区还负责群众的搬迁工作,挨家挨户地劝说居民投亲靠友,并为有困难的家庭妥善安置临时住所,“从开始搬家到30户居民全部搬走,只用了两个小时,如此高效的搬家工作离不开办事处和社区工作人员前期做的大量协调工作。”

危楼顺利拆除,业委会严格遵循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相关规定,通过电话投标的方式,选择了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住建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办事处、社区、业主代表等各方保持密切沟通,形成了工作合力。其中,住建部门全程跟踪督导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紫薇大道街道办事处和家天下社区定期巡查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生产以及环保工作,同时对施工时间提出了要求,确保翻建工作按期保质完成。

新建成的楼房不仅外观美观,内部设施也得到了全面升级。“新房有暖气、有天然气,重新规划出了厨房和卫生间,以后生活更便利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和老邻居们在这里开启新生活了!”洪育泉老人笑着说。

“紫薇大道131号院4号楼的翻建项目是群众自筹资金、政府引导支持的典型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居民住房安全问题,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类似项目的实践经验,努力为广大居民创造更加安全、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紫薇大道街道办事处主任郭红说。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