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深山里的警察故事

——市公安局殷都分局都里派出所工作掠影

□本报记者 王倩 侯沛丽

都里镇位于殷都区西北部太行山深山区,群山环抱,市公安局殷都分局都里派出所驻扎于此。它距离市区40公里,是殷都区最偏远的公安派出机构,有6名民警和9名辅警。都里派出所辖区面积87平方公里,以山地丘陵为主,最高海拔701米,下辖18个行政村,有人口2万余人。由于山多路险,民警一次夜间日常巡逻得开车行驶近百公里,漫漫长夜中,警灯成为那颗最明亮的星……

务实有为

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3月17日,记者从市区出发,沿着303省道,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都里派出所。虽然是山区派出所,但院内井然有序,设置规范。

“因为路途遥远,更因为公安工作的特殊性质,6名民警均是以所为家。”42岁的所长杨国栋告诉记者,调任都里派出所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派出所的办公环境和大家的生活条件。

山区的日子是宁静的,守护山区宁静的任务却是艰巨的。都里镇90%以上为山区,山多沟多,甚至有20余平方公里为无人区。

“走访一次光路上得花三四个小时,警车上啥工具都有,就是为了方便及时清理落石。”3月17日20时,杨国栋驾车在山路上平稳行驶,警灯闪烁,将视野所及之处照亮。一次走访来回至少上百公里,其中一段山路更是有18个急转弯,杨国栋发现一处路段落石较多,立即和同事拿着铁锹下车清理。

“在警务室的设置上,我们也是绞尽脑汁。”杨国栋说,“经过大量走访,我们决定因地制宜,根据特殊地理环境中群众的特殊需要来配备警务室。”于是,他们在离镇区远、海拔高、交通不便的5个村设立了“山上村警务室”,在矿产资源集中、交通相对便利的8个村设立了“矿区警务室”,在人口相对集中、单位门店较多的5个村成立了“镇区警务室”。

为民解忧

组建“和事佬”调解团

大概是大山赋予山里人的特性,他们有山的朴实、山的韧劲、山的沉稳,也有着如山般的倔强。这种倔强遇上“是非”,若是没有被及时解决,就会像河边的水草一样,在村民的心里疯长。

3月5日凌晨时分,都里派出所民警曹形云、李菁烜接到报警,村里的一户人家因为家庭矛盾大打出手。

“参与打架的人是这家的父亲、儿媳、大姑姐,起因是20年的家庭矛盾导致的赡养老人问题。”杨国栋说,持续了20年的家庭矛盾,需要做的调解工作太多,也有可能到最后该案调解不下去,枉费所有努力,影响案件办理质量。但是,如果简单粗暴地对该案中参与打架的人员进行处罚,则可能会导致家庭矛盾升级,更加不利于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当天夜里,我们派出所开始联系这几个人的‘关系网’,请相关人员共同参与调解。”杨国栋说,经过再三考虑,他和指导员闫卫强决定启动都里派出所独创的“1+N”“和事佬”调解机制。于是,派出所连夜邀请当事人的关系人和他们所在村的村干部参与调解工作。

经过多方努力,这起持续了20年的家庭矛盾在当事人报警后20小时内圆满化解,从根本上消除了隐患。

目前,都里派出所已组建18个“和事佬”志愿服务团队,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动态排查化解家庭、婚恋、邻里等矛盾纠纷36起。

平凡坚守

办好小事温暖人心

记者想让该所民警和辅警讲点“惊天动地”的经历,可他们挠了半天脑袋都想不出来。“从喧嚣的城市来到偏远的山区,一开始心里难免有落差。”闫卫强说,有时听到同行说一些办大案的经历,他也非常向往。但身为警察,群众的小事也是职责所在,小事解决好了也能温暖人心。

“你今儿要上山吧,给牛喜捎两袋化肥。”化肥经营店负责人对闫卫强说。类似这样的事,都里镇“山上村警务室”的闫卫强已经习以为常。他介绍,“山上村警务室”下辖5个行政村,最远的那个村离派出所有27公里,最近的也有10公里,为此每次上山时,都会让村干部问问村民要不要帮忙捎带点啥。

因海拔高、交通不便、离镇区远,“山上村警务室”还组建了“爱心服务队”,为辖区留守群众搭建服务桥梁,将惠民药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等物资“送上去”,把矛盾、隐患和群众送给亲朋的蔬菜瓜果“带下来”。这样“一带一送”,服务了群众,也拉近了警民关系。送上去的是党对人民的关怀,带下来的是群众对人民警察的信任。

“记忆最深刻的是村民的笑脸。”民警郭佳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位村民在路边捡到一个包裹,没有找到失主,就送到派出所来了。都里山区有18个行政村,2万余人,所里专门建了便民微信群,郭佳及时将招领信息发布在微信群里,很快就联系上了失主。失主是一位老人,看到老人拿到包裹后的笑脸,他们也很高兴、很有成就感。

都里派出所的6名民警平均年龄42岁,年龄最小的李菁烜来到所里工作也已经8年了;年龄最大的曹形云,自32岁守山至今,更是度过了14个春秋,晒出了与当地山民一样的麦色皮肤;在这里工作了9年的郭佳,来时一头浓密的黑发,如今稀疏的头发中爬满了白丝,话语间还带着些当地口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