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亚杰 文/图
连续多日的晴好天气为我市“三夏”工作的全面铺开创造了有利条件。6月5日,记者走进殷都区一些涉农乡镇(街道),对该区麦收进度、小麦晾晒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
在西郊乡史车村南头,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行驶,随着轰鸣声持续,小麦经过收割、输送、脱粒等多道程序后被装入收割机的粮箱里。经过多次往返作业,收割机的粮箱里堆满了粮食,只见农机手一挥手,正在地边待命的运输车和收割机会合。运输车车身稍作调整,收割机的粮箱口被打开,小麦如水流一样倾泻而下。之后,满载粮食的运输车向农户指定的晾晒场地驶去。另一边,玉米播种机已开始在收割完毕的地块里进行播种作业。
在麦收作业火热推进的时候,史车村的“三夏”帮扶队正活跃在田间地头,队员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段注视着麦收现场,一旦农机手、农户有需要,他们将立即行动,协助解决困难和问题。村干部徐勇杰是帮扶队中的一员,他介绍:“我们村有5台收割机,现有小麦种植面积300多亩,两天就可以割完!尽管时间很短,但我们仍组建了这支帮扶队,全力为农机手、农户做好保障工作。”
在坚强的组织领导下,殷都区迅速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三夏”工作中,各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各涉农乡镇(街道)加强指导。由党员干部、志愿者、村民组成的帮扶队活跃在田间地头,主动聆听农机手的声音,全力协调解决各类问题,保障农机手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高效作业。目前,殷都区已成立了292支“三夏”帮扶队。
晴好天气的持续有利于“三夏”工作的开展,抢收抢种,时不我待。殷都区农业农村局按照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全面部署辖区“三夏”工作,督促各主要涉农乡镇(街道)主动出击、精心组织,在小麦成熟区域、地块开展抢收作业,做到“应收尽收、能收快收”。殷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雷忠顺介绍,目前,殷都区投入今夏麦收作业的收割机共354台,可充分满足该区“三夏”机收需求。“天气晴朗是重要保障。目前,各乡镇(街道)适合开展麦收作业的地块都开始了抢收作业,在一些成熟地块,农机手连续奋战作业,夏收夏种并行推进。”雷忠顺说。
降低小麦的水分有利于储存,所以小麦收获后要及时晾晒。在殷都区西郊乡、北蒙街道、洪河屯乡等乡镇(街道)的入村道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可以看到一片摊开晾晒着的小麦。趁着太阳高悬、日照条件好,农户拿着木锨等工具不时把底层的小麦翻到上层。通往史车村的道路旁,村民张毛庆忙个不停,他说:“我家种了两亩地,今天全都收割了。现在,趁着好天气赶紧晾晒一下。”由于晾晒场地有限,加之局地可能再次迎来阴雨天气,为便于晾晒,一些农户将收获的小麦就近摊放在道路旁。针对这一现象,殷都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辖区各乡镇(街道)将在“不影响道路通行”的原则上予以适当放宽。
随着抢收作业的推进,殷都区各地同步跟进了抢抓晾晒工作,各乡镇(街道)辖区内的闲置厂房、健身广场甚至村委会大院都对农户进行开放,成了小麦的晾晒场地。殷都区文广体旅局体育股工作人员马国昌说:“我们主动靠前,通知各乡镇(街道),要求辖区内的健身体育场地一律向农户开放晒粮。”北蒙街道周家营村党支部书记郭爱英说:“我村的村委会大院向农户开放,已有村民把小麦拉过来晾晒。”
“利用一切空闲场地,跑赢天气抓晾晒”成为殷都区农业战线上的真实写照。殷都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已投入7台大型烘干设备,日烘干量维持在600吨左右。同时,在该局的积极协调下,殷都区各类空闲场地均得到了充分利用,成为农户晾晒小麦的场地。“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区可利用晾晒面积约为184万平方米。”殷都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6月6日,殷都区已收获小麦5000公顷,在和时间赛跑、抢麦收抓晾晒的这场硬仗中,殷都区农业战线正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