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健康养老·广告 上一版   
下一篇

用爱输送“救命种子”(一线见闻·基层行)

——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邵东艳

邵东艳捐献完造血干细胞后,省红十字会和市红十字会相关人员到医院看望,并送上了捐献证书(资料图)

□本报记者 贾 培

“孩子你好,茫茫人海,阿姨很高兴能以这种方式与你相识。你和我的孩子年龄相仿,希望你重回学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好好学习,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4月18日,滑县卫生计生监督局副局长邵东艳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当医生将感谢信送至病床旁,她以口述的方式这样回信。

4月26日,记者联系到邵东艳时,她正积极地进行康复锻炼,准备五一假期后重返工作岗位。作为滑县第5例、全省第1225例、全国第15043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邵东艳帮助了一名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13岁男孩,用爱点亮了这个小生命的希望之光。

“但行前路,无问西东。”邵东艳用简单的一句话总结自己这次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经历。回忆起整个过程,邵东艳始终觉得“爱能克服一切困难”。

40岁的邵东艳是一个“80后”干部,有冲劲儿、能吃苦。采访中,乐观开朗的她十分健谈:“做这件事的初衷要从4年前的一次公益活动说起。”

2019年,滑县卫生计生监督局组织干部职工参与滑县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活动。作为青年干部,邵东艳积极发动同事参与,并以身作则,签下了志愿捐献者同意书,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捐献者。邵东艳坦言:“我小时候心脏出过问题,身体素质比较差,家里人也很担心。”但是,当详细了解了捐献过程和相关知识后,邵东艳打消了顾虑。她明白,造血干细胞对血液病患者来说就是“救命的种子”,她打心底里想为别人种下这颗种子,希望它有一天能够生根、发芽,为需要的人送去希望。

“3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通电话,红十字会通知我配型成功,说真的,当时的心情挺复杂,激动、忐忑、兴奋。”邵东艳说,她没想到4年前随手埋下的“种子”,现在竟然真的发了“芽”。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邵东艳从内心深处希望患者得到救助。接着,邵东艳就开始在网络上学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了解得越多,捐献的意愿就越强烈。“我的孩子都说妈妈是她们的骄傲。”邵东艳满脸幸福,家人的支持与鼓励也给了她信心。

4月12日,邵东艳赴郑捐献。临行前,单位为她举行了欢送仪式,市红十字会会长郭强,滑县卫健委、滑县文明办、滑县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欢送仪式。邵东艳在发言中说:“我们的职业就是做好‘人民的健康卫士’,护卫健康。”这次捐献让她有机会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更让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践行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誓言。

随后,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邵东艳开启了一段造血干细胞“捐献之旅”。邵东艳更愿意把这段经历看作一次“旅程”,正式捐献前近一周时间里,邵东艳每天都要打两针动员剂,为了保持最好的身体状态配合捐献,她注重饮食、锻炼身体。细心的邵东艳用手机记录下所有过程,她想通过自己的分享让更多人了解这件事儿,加入中华骨髓库,也给更多人生的希望。

4月18日,这会是邵东艳会铭记很久的日子。采集工作正式开始,为保证过程中的安全稳定,邵东艳在病床上静卧近5个小时,看着殷红的血液从一只手臂流出,流经血液离心机,再从另一侧手臂流回。采集成功后,这承载着希望的“生命火种”被送往受捐者身边。

出院静养这几天,邵东艳偶尔也会打开受捐者的感谢信,信封上稚气未脱的字写着“致谢大爱无私的恩人”,总是会打动她。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中,挽救更多血液病患者的生命。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