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峰区人民检察院:

军龄认定解了老兵多年“心病”

□本报记者 侯沛丽 通讯员 赵晨光

3月28日10时许,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在子女的陪伴下,来到文峰区人民检察院便民接待大厅。该院相关工作人员向老人介绍:“康大叔您好!我们领导来看看您老人家……”老人听后立刻打起精神,对着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呼雪峰挺直腰杆,缓慢而坚定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老人名叫康振祥,1950年3月出生于安阳县白璧镇三府村,今年整整73周岁。不知根底的人只知道他是一名庄稼汉,其实,老人家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半个多世纪以来,老人为人踏实低调,从未向人提起自己的光荣历史,更别提向组织部门要求特殊照顾了。

直到2017年年底的一天,康振祥手捧刚领到的退伍军人证,不由一阵唏嘘——实际军龄误差问题,让一向与世无争的老人生出一场“心病”。

1970年12月,20岁的康振祥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来到沈阳军区,成为一名戍边卫国的解放军战士。在东北服役期间,他苦练杀敌本领,多次立功受奖,直至1976年3月复员转业回到安阳县,成为一名农民。

时光飞逝,一晃来到2017年岁尾,已经67岁的康振祥手捧那本锃亮的退伍军人证,上面,他的入伍时间为1971年1月1日。老人顿生疑惑,他明明记得自己是1970年12月初到部队的,为何退伍军人证上登记的却是1971年?几天后,康振祥联系上与自己同年参军的3位老战友,向他们诉说了这件事,3位老战友拿出各自的退伍军人证,证实康振祥证件上的入伍时间确实错了。

起初,康振祥并未把误登入伍时间太当回事,但日子长了,不时想起,这事儿竟渐渐变成老人的一块“心病”。

3年后,康振祥的子女为了给父亲解除“心病”,多次到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街道办事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却发现,由于时间久远,加上其间行政区划多次调整变迁,康振祥当年应征入伍的原始登记档案被明确告知已遗失。换句话说,老人入伍的具体时间在许多人看来已经找不到真实答案了。当子女把这一情况反馈给老人时,老人虽然嘴上没说啥,但心里失望,人也更沉默了。

2022年10月8日一大早,康振祥由家人陪同来到文峰区人民检察院员额检察官王阳的办公室。耐心听完老人断断续续、一个多小时的倾诉后,王阳当即表态:“您老人家把青春献给了保家卫国的国防事业,我们无比敬佩和感谢。请您相信,我们一定会依法为您解决问题,不会让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2022年10月12日,该院以退伍军人康振祥权益受损及文峰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怠于履职为由,依法顺利启动公益诉讼立案调查诉前程序。10月21日,该院向文峰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制发检察建议。12月7日,文峰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回函称,对收到的检察建议高度重视,经过严谨调查论证,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立即整改,对康振祥的服役年限作了如实更正,按照审核后的新年限对其补发补助金。

一份检察建议,一次维护复转军人权益公益诉讼案前调查整改,最终解除了康振祥多年的“心病”,这才有了老人亲赴检察院致谢并向检察长行军礼的感人一幕。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