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慧 通讯员 宋彦臣
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与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协作,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评价(第一批)工作,并将该项工作与学校评先评优、文明校园创建等工作挂钩,从而推动学校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这是春季开学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学生在校食品安全问题采取的一项全新措施。此外,该局还采取了其他多项措施,从校内到校外,织密校园食品安全保护网。
“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为做好春季学期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舆情事件发生,保障广大师生饮食安全,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校园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全力守住校园食品安全底线。”市市场监管局餐饮监管科科长张鹏介绍,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评价(第一批)工作,推动学校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
记者了解到,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评价(第一批)工作中要求各学校对照《河南省中小学与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评价细则》进行自查,落实《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等要求,重点检查是否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是否实行校领导陪餐,是否履行进货查验义务,是否存在违规制售冷荤、生食类食品、裱花蛋糕及使用四季豆、鲜花黄菜、发芽土豆等高风险食材行为,洗碗机、消毒柜是否正常运转等。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会在开展现场检查时通过“豫食考核”APP抽取学校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强化食品安全意识,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要求各中小学校与托幼机构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校(园)长负责制,规范学校食堂硬件设施建设,督促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建立并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全方位自查整改,堵塞管理漏洞,消除风险隐患。
此外,市场监管部门扎实开展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对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形成监管合力;督促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全面自查,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学校周边不得设置售酒网点及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规定,严禁采购、贮存和销售包装或标签标识含有色情、暴力、不良诱导形式或内容的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食品。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共检查中小学校周边食品经营户1132家次,发现问题26家次,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23份,立案3起,查处伪劣、腐败变质、“三无”食品、过期食品等105袋(盒)。
据悉,市场监管部门还积极指导用餐人数在500人以上的学校食堂、用餐人数在300人以上的托幼机构食堂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制订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持续推进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等智慧管理提质扩面;指导校园食堂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规划,避免原材料使用浪费,同时采取张贴倡导节约粮食海报、播放抵制粮食浪费视频等方式,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珍惜食物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