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政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让城市留下美好记忆

——市档案馆创新档案工作走笔

□本报记者 魏 兰 通讯员 荆 栋

安阳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这里,档案就像一曲婉转动听的歌谣,唱出了古城每一个精彩瞬间,也把映照着百姓美好生活的城市记忆,用一页页纸卷、一张张图画、一份份电子文档,载入了长久留存的动人诗篇。

岁月无声,档案留痕。2022年以来,市档案馆把“五个一”行动作为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的平台,坚持大资源、大安全、大服务理念,围绕数字档案馆建设、府志开发利用、档案收集等重点工作,持续强基础、补短板、重创新、抓特色,全市档案工作取得新成效。

保护古籍 积极编研

2022年12月,《彰德府续志》、乾隆三十五年《彰德府志》完成点校并交付刊印。这是档案馆继乾隆五十二年《彰德府志》点校刊印之后,保护、整理的又两部彰德府志,也是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具体行动。为了顺利完成此项工作,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以赓续中华文脉为己任,收集一册册古籍,点校一段段文字,写下一篇篇校勘记,完成一部部旧志书的抢救和影印工作,经过点校、标注,转换为简体后,将保存了安阳数百年的记忆呈现在世人面前。

为加强安阳地方特色编研,以档案视角讲好安阳故事,市档案馆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民政局、市城建档案馆等市直部门,以及社会组织收集精选出古今地图90余幅,汇编为《安阳市地图选编》,分为安阳市行政区划、城市市区、专业地图和附录四部分,为大家了解安阳历史地理文化、见证安阳发展、推动安阳历史传统文化研究提供帮助。

数字赋能 加快升级

智能时代的到来,让档案管理工作也踏上数字化进程。市档案馆秉承“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理念,不断完善信息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为助推安阳档案数字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数字档案馆就是在原有纸质档案的基础上,增加数字档案,通过平台采集多种来源信息的数据,同时各类文件均可储存到档案管理系统中,然后利用转化技术转化为相应的格式以便浏览和利用。通过云计算技术的统一构架,实现统一存储、管理、利用。” 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档案馆建设为我们的重点工作,借助‘五个一’行动平台,数字档案馆局域网硬件平台安装建设进展顺利。目前,政务网、互联网平台建设全面启动,超高清非线性编辑系统完成了安装调试和对馆内工作人员的基础培训,完成了软硬件备货和初步调试、运行,为确保顺利完成省示范数字档案馆测评验收奠定基础。”

据悉,作为数字档案馆建设基础工作,新旧档案管理系统数据目录迁移已导入128.44万条、全文数据95.74万件,以数字赋能档案馆建设,推动“收管用”各项功能上台阶。

深度挖掘 为党管档

2022年10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安阳视察。为贯彻落实好重大活动档案工作要求,推进新时代和特色档案征集。市档案馆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收集文件、照片、视频等档案资料,发挥档案工作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开展红旗渠精神档案开发,我们设立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档案,记录好、留存好,保管好、利用好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同时,配合省档案馆、林州档案馆,以档案视角挖掘阐释弘扬红旗渠精神,真实再现党领导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河山的艰辛历程及辉煌成就,生动解读红旗渠精神的现实内涵和时代价值,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中汲取不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说。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