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晓东 李婧瑜
殷墟,一部书写汉文字发源3000年的历史地书,见证着华夏文明传承璀璨的风云变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殷墟给予殷殷嘱托,为推动殷墟文物保护和文化弘扬,提供了根本指南和基本遵循。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殷墟保护工作,多次对殷墟文物保护提出明确要求。2020年,殷墟文物安全整改工作曾被国家文物局评价为“堪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的一个标杆”。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洹水河畔这片沉睡千年的遗迹,在殷墟管委会多年“守好中华文明根脉”的实践中,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管委会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墟考察精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守牢守好殷墟文物安全红线、底线,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巩固“部门齐抓共管、群众积极参与”的殷墟文物保护局面。
“行政+司法”联动
严守安全红线
这几天,殷都区人民检察院正在办理一起殷墟保护区内存在安全隐患的案件。调查走访后,检察官将对存在的问题向相关责任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书,责令其限期整改。
“公益诉讼检察在文物保护预防性、系统性方面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检察机关通过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着力解决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晰、违法行为监管难、法治宣讲不深入等问题,进一步强化跨部门、跨区域协作配合,共同守护殷墟遗址。”市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负责人潘贞向记者介绍,今年1月,殷墟保护协作联络办公室挂牌办公,目的就是加快推进殷墟保护的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潘贞口中的殷墟保护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正是安阳在切实加强殷墟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探索出的“行政+司法”联动协作新路子。
2022年11月,市人民检察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公安局、市文广体旅局、殷墟管委会等7个部门联合建立殷墟保护行政与司法联动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殷墟管委会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与市、区人民检察院沟通对接,紧紧围绕“下基层、讲案例、强检察、护殷墟”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依法督促行政机关全面履职,引导企业法人和基层群众学法、知法、用法,形成群防群治、全民自觉守护殷墟的良好局面。
“其实,早在去年7月,我们就已经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建立了殷墟保护协作机制,将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有机融合,全方位丰富殷墟保护的实践与创新。”采访中,殷墟管委会副主任杨利英介绍,在协作机制下,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基地建立,通过巡回审判、聘用文物专家担任调查官、开展联合宣传等方式,综合运用司法力量和行政力量为殷墟文物安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守护大殷墟 公安在行动”、殷墟文物安全“冬季行动”、“除隐患 促安全”百日大排查专项治理行动、“巡边勘界 守护殷墟”巡察活动……这些只是殷墟管委会联合公安部门开展的众多打击行动中的一部分,重拳出击,防范打击文物犯罪,营造殷墟保护和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人防+技防”布控
牢筑立体防护
2月13日,走进殷墟技防监控中心的监控大厅,29.47平方千米的殷墟遗址保护区通过2650个高清摄像监控尽收眼底。
民警王翔正在运用高空摄像头瞭望田野保护区,架设在殷都区北蒙街道武官村的高清摄像头,将整片田野一览无余,甚至农民在地里耕作的动作都清晰可见。“高空瞭望摄像机具备超强景深功能,同时具备红外夜视功能,可对嫌疑车辆、人员实现自动追踪。”王翔熟练地操作电脑演示,通过锁定人脸和车牌,运用智能平台便可以快速找出目标的行动轨迹。
“这套智慧技术安全防范项目已投入使用两年时间,效果十分明显。”市公安局文保支队工作人员陈瑞向记者介绍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我们曾通过“天眼”监控系统人像布控系统成功抓获一名在逃文物犯罪嫌疑人。当嫌疑人进入保护区范围,平台随即报警,视频员进行实时追踪,快速确定嫌疑人所在地点,在多方配合之下,仅用1个小时就将嫌疑人抓获。”
投资1.28亿建设的智慧技术安全防范项目,整合高清监控、车辆卡口、高空瞭望、人像识别等先进安防技术,打造“高空、空中、地面”三层防护网,实现了殷墟遗址保护区内电子监控全覆盖,构筑起技防高地。
强大的科技手段提升了整个殷墟遗址保护区的安全防范能力,深入乡村百姓之中的人防系统则使整个殷墟保护立体防护网更加坚不可摧。
在殷都区西郊乡王裕口村网格工作站,第四网格长王龙每天不定时巡查自己的保护范围,通过统一配备的“守护殷墟”专用手机,网格员可以与智慧平台连接互动,巡查轨迹和存在问题都能够及时通过APP上传,实现文物安全关口前移、处置有力。
通过“一级网格抓总,二级网格抓细,三级网格抓实,四级网格抓具体”的网络责任体系,殷墟管委会将辖区内66个村庄划分为178个四级网格,这些举措由《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殷墟文物保护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作出要求。“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殷墟基础的文物保护机制让大遗址保护落地落细。
2018年集中整改以来,殷墟未再发生新的文物盗掘案件。
“震慑+引导”并行
实现全民参与
几年前,在殷墟没有大力开展文保和法治宣传前,居住在保护区内的老百姓普遍认为只有殷墟核心保护区才需要重视和保护,并不知晓脚下土地的重要性。
如今,保护区内任意一家店铺门口都能看到“守护殷墟 无上光荣”的普法宣传板,“盗窃殷墟文物,判决十年以上”已经成为当地人尽皆知的共识。
“多年来,我们深知守护殷墟是一份神圣又需长期坚持的任务,增强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才是长久之策。”殷墟管委会文物保护局局长苏军龄说,他们从宣传入手,邀请群众参观殷墟技防监控中心,让大家了解违法犯罪无处遁形;向学校、村庄、门市商店和企事业单位等传递“守护殷墟”的观念;巡防队员、巡防车辆喷绘了“殷墟巡逻”标志,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随时随地提醒百姓。另外,管委会与殷都区人民法院联合开展13场“守护大殷墟 法官在行动”普法宣传专项活动,组织房屋租赁户、商铺经营户、基层文保专干、核心保护区村民等2500余人次参加,实现“宣讲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形成群防群治、全民自觉守护殷墟的良好局面。
2023年,殷墟管委会将不断强化宣传引导,营造保护殷墟的良好社会氛围,持续开展“寻找最美殷墟文物安全守护人”网络评选、“守护殷墟 大家谈”遗址保护专题采访、“科技展威力 天眼护殷墟”宣传教育培训等活动。不断加强舆论监督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曝光违法行为,追踪查处结果。
“今年我们还会创新一系列措施,通过‘震慑+引导’,让保护殷墟的意识深入人心。将总书记对殷墟保护、利用、发展、传承的嘱托,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殷墟管委会负责同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