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童伴妈妈”:

让留守儿童有爱有陪伴(新春走基层)

“童伴妈妈”王水英教孩子捏彩泥

□本报记者 魏兰 文/图

在汤阴县伏道镇南阳村有一间小屋叫童伴之家。眼下正值寒假,每天都有不少孩子来这里,因为这里不但有玩具、图书,还有一个爱他们的“王妈妈”。

孩子们口中的“王妈妈”,是南阳村童伴之家的“童伴妈妈”王水英。在家里,王水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而在童伴之家,她是全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妈妈”。

“王妈妈,你看我捏的小兔子可爱吗?”“王妈妈,新年快乐的英语怎么写呀?你教教我!”“王妈妈,按照你教的方法我真的剪出了4个手拉手的小兔子,是不是很好看?”1月8日,在南阳村童伴之家,30余名孩子围坐在一起,用绘画、剪纸、捏彩泥等方式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在王水英的指导下,每个孩子都创作了一件充满童趣的作品。

作为“童伴妈妈”,王水英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到陪伴、倾听和包容。“我非常喜欢孩子,能够以这样的身份陪伴留守儿童成长,我觉得很幸福。希望我的陪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缺失的那份爱,也希望村里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在童伴之家开展的活动中得到提升,变得更加积极、阳光、向上。”王水英说。

为进一步加大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力度,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质量,2022年,市民政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携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促使“童伴妈妈”项目落地汤阴县。

据了解,“童伴妈妈”项目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第一个专门瞄准儿童福利保障和儿童保护的项目,通过选好一个“妈妈”、建设一个“家”、形成一条“纽带”服务模式,为农村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以“童伴妈妈”为抓手,以童伴之家为平台,建立市、县、乡、村留守儿童监护网络,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与权益保障的有效途径,保障留守、困境儿童的权益。

“童伴之家内不仅配备有桌椅、图书和电视等学习、娱乐设施,还配有智力拼图、桌面游戏、游艺魔方、各种棋类和球类等,同时会定期开展手工、球类、棋类等日常活动和安全教育、阅读分享、传统节日等主题活动。每个童伴之家都有1名‘童伴妈妈’,负责童伴之家的日常管理和未成年人档案管理,并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提供日常家访、亲情陪伴、心理辅导等服务,让他们在有爱有陪伴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童伴妈妈”项目试点县汤阴县已建成20个童伴之家并投入使用,覆盖7个乡镇20个村,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28次,服务各类儿童1929余人次。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继续加大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力度,以‘童伴妈妈’项目为牵引,着力打造成儿童喜爱、社会认可的民生项目、爱心项目,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该负责人说。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