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俊军)12月27日,记者从我市甲骨文研究与传承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将分批发布未释读的甲骨文字形,对于积极参与并取得优秀成果的将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
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魏文萃介绍,为充分调动海内外甲骨文研究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解决甲骨文释读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推动甲骨文释读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牵头,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同意,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先后开展了两次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征集评选工作。截至2017年9月30日,第一批收到论证报告65篇,经过专家初审、终评,最终评选结果是:复旦大学蒋玉斌先生获得优秀成果一等奖1篇,奖励资金10万元;清华大学王子杨先生获得优秀成果二等奖1篇,奖励资金5万元。截至2019年10月31日,第二批收到论证报告84篇。目前,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初评已经结束,正在推进终评工作。征集评选活动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甲骨文考释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甲骨文研究和传承,尤其肯定了甲骨文作为汉字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重要文化价值。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甲骨文研究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积极作用,甲骨文考释作为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不断推向深入。中国文字博物馆将长期坚持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征集工作,对于积极参与并取得优秀成果的将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近期,该馆将在其官方平台发布第一批共500个未释读的甲骨文字形,目前正在进行专家论证,希望广大甲骨文研究者及社会公众给予广泛关注。
“我们还将继续分期分批发布其他未释读的甲骨文字形,同时以续建工程开馆为契机,大力普及甲骨文化,推动甲骨文考释,坚定文化自信,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魏文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