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庆华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当历史的指针转向2022年年底,让我们共同来回顾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工作中走过的砥砺奋进之路。
五年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牢记人民嘱托,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履职尽责,在依法监督中体现支持,在守正创新中频频“亮剑”,以人大监督之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
当好“助推器”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密切关注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审查批准“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调研监督“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开展中小企业促进“一法一条例”、优化营商环境“两条例”执法检查等,督促“一府两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打造法治政务环境。听取审议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钢铁及焦化行业资源整合等工作情况报告,督促政府加强经济运行调控、落实“六稳”“六保”要求,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提质增效。高度关注重点项目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推动重点项目投资入库、消费潜力回暖提升、政策直达落实落地,有力促进了市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管好“钱袋子”
政府部门的钱是否花得有实效、预算是否按期执行……为了不断提高人大监督的精准性和科学性,管好人民的“钱袋子”,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率先建成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对预算的全口径审查、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督。
点击鼠标,进入安阳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工作人员随机选取一市直部门的预算支出情况进行查询。该部门每笔支出的时间、用途、资金性质等信息立刻呈现在屏幕上,不规范的支出也能通过智能分析及时进行预警。三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向财政、住建、发改、科技等30多个部门和单位发出预警信息2000余条,督促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及时整改。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推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改革,听取全市年度财政预决算执行情况和财政收支审计报告以及审计问题整改报告,审查批准上年度决算和本年度预算调整方案,一本本明白账、放心账,让群众真切看到人大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迈出坚实步伐。
国有资产“家底”有多少?管理和利用情况如何?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化国资监管,建立了政府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听取审议国有资产管理年度综合报告和专项报告,督促政府摸清资产底数、提升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把公共财政置于阳光之下,使国有资产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造福人民。
守护公平正义
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着力构建紧实闭合的“监督链”,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围绕关系司法制度运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司法问题开展监督,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就业促进法等13部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对138件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连续三年听取审议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听取公安机关、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相关工作报告,就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发挥公益诉讼检察作用等提出意见、建议;首次听取审议市监察委扫黑除恶“惩腐打伞”工作情况专项报告,不断增强监督的刚性和力度,有力推动了司法公正,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评”出使命担当
2019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办法》,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对市政府部门工作评议全覆盖。几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对市教育局、市医保局等10个市政府部门进行工作评议,推动“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亟待加强”等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此外,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司法监督方式,在全省首先开展对员额法官和员额检察官履职情况评议,以履职评议为契机,以评议结果为导向,以评议整改为抓手,评出“两院”政治好生态、“两官”队伍好状态,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和人民满意度。
直面问题不走过场,持续监督动真碰硬,安阳人大在监督工作中频出实招,在不断探索中实现提质增效,推动宪法法律有效实施,推动“一府一委两院”依法行使职权,努力使各项工作更好围绕中心和大局、更好服务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