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迅
12月20日下午,李佳整理完手头两个材料已经6时多了。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家,感觉头昏脑涨的她测了一下体温,38.5℃,然后又做了一下抗原检测,发现自己“阳”了。
“头痛发烧、腰酸腿疼对医务人员来说没有啥,都习惯了。”李佳说得轻松,与其说习惯了,倒不如说是一名党员医务工作者的初心,激励她坚定地走在救死扶伤之路上。
2008年1月,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李佳穿上白大褂,成了汤阴县人民医院的一名白衣天使。她先后在ICU、心内科、急诊科等科室从事护理工作,曾任眼耳鼻喉科、儿科护士长,现任汤阴县人民医院团委副书记。15年来,对李佳来说,变换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她那颗甘于坚守、默默奉献的心。
2015年8月的一个中午,忙完了重症监护室的工作,李佳洗完手准备下班,突然听见ICU门外有求救声。她立即开门,只见一位面色灰暗的老人瘫倒在门口。她立即观察老人瞳孔,并听其心跳,发现老人心跳停止。李佳立刻原地对老人实施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同时呼叫同事参与抢救。30分钟后,老人的心跳恢复了。
看到老人病情稳定,李佳长长地舒了口气。就在这时,她听到一位同事呼叫:“2床老太太没有心跳了!”于是,她又迅速投入对这位病人的抢救工作。在完成心肺复苏、用药等操作后,病人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此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正当她再次准备洗手下班时,当班医生推着一名重症脑出血患者来到ICU。病人体重约150公斤,鼾声严重,瞳孔散大,必须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术。李佳跪在床头,快速进行气管插管术、输液、心肺复苏、上呼吸机、连接心电监护等操作,待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将其送入手术室进行急诊手术。
这时,李佳抬头看表,已经是下午3时30分,她还没有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嗷嗷待哺的儿子在等她回家。但是,她通过电话安顿好家里的事情,仍然坚持投身下午的工作。晚上,她迈着灌了铅似的双腿走进家门,浑身发冷,颤抖不止,一下子瘫倒在床上。丈夫帮她测量了一下体温,竟高达39.8℃。
第二天上午8时,李佳又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听说3位病人都转危为安,她全身的疲惫瞬间化作了满脸的笑容。在ICU抢救病人、搬运病人、护理病人,工作强度大且经常熬夜,李佳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她经常带病工作,用自己踏实的工作、真诚的为人、娴熟的技术,赢得同事及病人家属的好评。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农历大年三十,医院通知全体职工假期取消,李佳立即赶往科室。得知医院成立新冠隔离病房的消息后,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并在党旗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疫情防控期间,为了患儿及职工的安全,怀有身孕的她把工作搬到了儿科病房门口,每进一个人都要严格登记、消毒、测体温。3个月过去了,疫情稳定了,与李佳同月龄的孕妇都胖了,但她却瘦了。临产前的最后一个月,她的心率达到120次/分,心脏严重供血不足,双腿水肿,但她仍然坚守在临床一线,每天下班后,需要吸氧一个小时才能缓过劲儿来。
2022年1月,疫情再次肆虐,汤阴成为重灾区。李佳和3名同事被安排在隔离点,负责给在这里隔离的汤阴育才学校的2000多名小学生进行核酸采样。从每天凌晨4时多开始,核酸采样一直要持续到中午12时多才结束。之后还要核对、送样本、准备第二天的物资等,全部忙完就到了深夜12时,次日凌晨4时又要准时起床,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
时值寒冬,隔离点没有暖气。寒冷的空气与冰凉的消毒液,让李佳和同事的双手冻得没有了知觉,甚至手套和面屏上都结了霜。李佳说,他们只能趁采样间隙使劲揉搓双手,不时攥紧拳头、跺脚,靠这种方式温暖指尖。送走了被隔离的学生,又迎来了社会面上的密接、次密接人员,李佳在隔离点一住就是50多天。她在隔离点度过了除夕、农历大年初一和农历正月十五,以实际行动诠释医者的初心使命,彰显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李佳说,医务工作者是一个特殊职业,只要群众有需求,她都将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无怨无悔。“这些年亏欠家庭特别是孩子太多太多。”说起家庭和孩子,李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她说,儿子今年9岁,女儿不到3岁,孩子们正处在需要陪伴的年龄,她却身不由己。儿子打电话说想妈妈,她只能一遍遍地哄儿子“等打败病毒妈妈就回家了”;女儿发高烧,她只能隔着屏幕干着急;哺乳期,她在隔离点或被封控在医院,多次因积奶引发乳腺炎高烧不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工作出色,2018年,李佳担任儿科护士长,代表汤阴县医务工作者赴京参加“乡村·中国梦”素拓活动;2020年6月,她被任命为汤阴县人民医院团委副书记,并获“汤阴县优秀团干部”称号;2020年获“安阳市青年岗位能手”及“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来安阳视察时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我感受到青年人所肩负的时代责任,作为一名团干部,要摒弃骄娇二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努力创造不负青春、不负时代的新业绩。”李佳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