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用爱升起城市温度

编者按 最近,“关爱你我他(她)·温暖千万家”行动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我市相关部门积极行动,以实事和好事送温暖、送关爱、送真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我市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凝聚强大合力。

兜底保障给群众稳稳的幸福

□高 倩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温度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随着我市开展“关爱你我他(她)·温暖千万家”行动,会把更多温暖送给有需要的群体。

兜底保障需要从群众方方面面的需求出发,不断完善保障政策,多维度、多层次开展保障帮扶工作。前段时间,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从加大低保扩围增效工作力度、加强急难临时救助、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优化规范办理流程、落实保障措施5个方面,对进一步做好低保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力求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在我市,围绕群众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推出了兜底政策,让群众生活更有底气。

兜底保障给群众带来稳稳的幸福,需织牢民生安全网,精细化、精准化开展活动。我市针对困难居民、困难农民、困难学生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领域劳动者等群体,根据不同帮扶对象的不同需求开展走访慰问。在帮扶行动中,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重要讲话精神,站稳群众立场,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情怀,因地制宜开展工作,以实事、好事送去温暖与关爱,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兜底保障给群众带来稳稳的幸福,还需要严格监督,保证救助补助资金及时到位,规范资金管理,确保帮扶到人。今年年初以来,我市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提标提补,进一步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如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再次进行提高,将困难群众救助资金列入本级预算,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等。在“关爱你我他(她)·温暖千万家”行动中,提前下达2023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统筹用于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支出。只有让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更精准快捷、更温暖有效,群众才能更踏实、更幸福。

兜底保障是社会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密切关系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困难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只有筑牢社会保障兜底屏障,不断增加民生温度,让特殊困难群体“吃穿不愁”,才能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温暖困难群众不妨从送岗位开始

□邓 娴

当下,全市范围的“关爱你我他(她)·温暖千万家”活动正在开展,相关部门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到群众中开展走访慰问、帮扶救助、心理疏导、政策宣讲等,以实事、好事送温暖、送关爱、送真情。笔者以为,温暖困难群众不妨从一个岗位开始,帮扶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稳固促进群众增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就业困难群众来说,一个岗位、一份工作不仅关系家庭冷暖,而且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冬季是农闲时节,很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但也有些群众遭遇就业难题。比如,一些乡村留守妇女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无法外出务工,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对这些有就业困难的农民或脱贫群众,相关部门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摸清他们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帮扶,给予他们通过劳动实现增收的机会。

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我们可以从送岗位开始。对那些需要照顾家庭的农村留守妇女来说,送岗位上门是最适合的。据报道,在浙江温州洞头区大门镇兰湖洞居,村民陈大姐在家门口支起了工作台,用零碎时间做点小手工贴补家用,这已经成为她的生活日常。一个月不到,她就赚了3600元。照顾家庭和挣钱两不耽误对农村留守妇女来说是最好的选择。鉴于此,相关部门要架起企业和就业困难群众合作的桥梁,把合适的企业、帮扶基地、公益岗位等推荐给农户、脱贫群众、务工不稳定的人员等,使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在解决企业用工问题的同时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

从长远来说,增加困难群众的就业机会要提高职业技能。由于多数就业困难群众没有技能,所以在择业时可供选择的行业比较少。而要提高他们的技能,就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训。一方面要结合“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好培训补助等;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培训内容要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衔接,让群众在提高技能的同时助力当地产业发展。

稳定就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而就业困难群众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和关爱。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岗位和创业技能,让他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创收增收,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以服务助企纾困惠民生

□高 咪

据本报报道,在我市龙安区,有一家企业家港湾。这里不仅是惠企政策推送和落实基地,还创建了政企联系沙龙,定期组织开展政策解读、宣讲和现场服务对接等,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的精准度,扩大服务企业覆盖面。此外,这里还设置了咨询窗口和服务热线,确保政策传递点对点,答疑解惑推送更精准。

企业兴则城市兴,企业强则城市强。企业兴衰关乎城市大局发展,服务好企业就是为城市发展蓄势赋能。如今,很多政府职能部门主动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举措,为企业排忧解难。我们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在更多领域,更精细、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真正当好企业的“服务员”,做好贴心人。

为企业服务,要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主动的服务意识能提高服务效能,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当前,我市正在开展“关爱你我他(她)·温暖千万家”行动,其中包括对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如何让惠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真正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实际困难,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到实地看一看、听一听企业家与劳动者的心声,这样才能同企业融在一起、打成一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求。

为企业服务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精准出击。今年,在我市开展的“万人助万企”活动中,各县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打出助企“组合拳”,大大激发了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问题,通过“一企一策”“一事一议”,解决企业技术、人才、融资等问题,全力解决好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瓶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繁而杂的问题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服务能力,从“门外汉”变为行家里手,需要不断创新思维、从细处着手,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

此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就要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相关部门不仅为企业提供服务,还要从长远角度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特别是帮助一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向清洁产业、环保产业转型。在科技创新方面,提供更多人员、政策、技术支持,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当然,企业也要强化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发展自强自立的能力,不断激发内在活力和动力。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