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邺风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糖的甜

(小小说)

□游金营

好说歹说,母亲终于同意跟着小李去城里住了。小李很高兴,大包小包地往车上装母亲的衣物。小李是想断了母亲的后路,让母亲在城里安营扎寨。母亲没再执拗,默默地随着小李上车。离开家的时候,小李从后视镜里看到,母亲一直回头看自家的老屋,看几眼就低头擦擦眼睛。最后,车越开越远,村庄变成了一片遥远的轻雾,母亲才回过头来,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

小李在城里的房子很大,采光也好。他让妻子给母亲安排了朝阳的房间,屋里开着暖气,床铺、衣柜都是新的,很温馨,也很干净。母亲喜欢听家乡戏,小李就在房间里安装了可以点播戏曲的网络电视机。但母亲不会操作,局促地转来转去,不敢触碰电视。小李教了几次,母亲还是学不会,他只好每天上班前把电视调试好,演员纷纷登场了,他才放心地走了。

母亲待在房间里,和电视里的演员说话,人家不搭理她,只顾又说又唱的,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有时候,她也不搭理电视,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天空,和一些路过的云朵说话。云朵很忙,和她打过招呼后就匆匆地飘走了。

母亲来了以后,小李和妻子每天变换着餐桌上的花样,红焖鸡、酸菜鱼、腐乳肉、羊肉汤,两双筷子轮换着往一个碗里夹菜,餐桌上气氛很好,饭菜很香,孝心也很浓。

有一天,母亲支吾着,说想喝红薯玉米粥,小李爽快地答应了。下午下班后,小李去市场上买了一袋红薯、一袋玉米糁,回家后让妻子熬制红薯玉米粥。母亲显得很高兴,喝了一大碗粥。看到母亲吃得那么香,小李夫妻俩的胃口也好了起来。

慢慢地,母亲喝的粥越来越少,一些愁容在她脸上若隐若现。小李有些困惑,悄悄问母亲:“娘,是不是粥不合您的口味?”

母亲心疼地望着儿子,叹口气说:“我来了以后,净给你们添乱。要不你还是送我回老家吧,我一个人能照顾好自己。”小李心里酸了一下,握着母亲的手说:“娘,您就安心住下吧,这里就是咱的家啊。”母亲犹豫了一下,轻声说:“我在农村生活惯了,山珍海味享受不了。几十年了,我就愿意喝红薯玉米粥,可这里的红薯没有咱老家的红薯甜,没有那个味儿。我想回去住一段时间,明年开春了再来。”

小李苦口婆心地劝,母亲终于打消了回老家的念头。小李有了新的焦虑,老家距省城200多公里,单纯为了一袋红薯回去一趟似有不妥,但母亲又念念不忘老家的红薯味道,怎么办呢?妻子在一旁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对小李说:“我有一个好办法,不知道行不行。”

小李看着妻子,示意她继续说。

“咱妈不是嫌这里的红薯不够甜吗?不如这样,你还从市场上买红薯,回来对妈说是让人从老家捎来的。每次熬粥的时候,我偷偷放到锅里几勺白糖不就甜了吗?这样她也不吵着走了,你也不用专门回老家跑一趟了,一举两得。”小李听了,觉得办法倒是个好办法,但毕竟是在欺骗母亲,但又想了想,似乎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只有这样了。

下班后,小李兴冲冲地提着一袋红薯回家,对母亲说:“娘,我让人从老家捎来了一袋红薯,今晚再熬饭,您尝尝好喝不?以后啊,我每个月都让他捎来一袋。”

熬粥的时候,小娟悄悄往锅里放了几勺白糖。这个办法果然好,母亲又能喝一大碗了,精神也很好,不再提回老家的事了。小李和小娟虽然有一点内疚,但看到老人高兴,也就释怀了。

过了年,春暖花开,母亲脸上的花儿也开了。她一如既往地喜欢喝红薯玉米粥,没事的时候就下楼和小区里的老太太坐在一起拉家常,向她们夸耀老家的沙地红薯如何如何好,熬出来的粥如何如何甜,如何如何养人。一帮老太太都很羡慕她。

突然有一天,母亲在小区的花池边滑倒了,好在伤得不重,邻居帮忙送进了医院。小李请了假,心急火燎地赶到了医院。

母亲躺在病床上,摇着头说:“都怪我,走土路习惯了,谁知道城里的地咋恁滑。”

接下来的几天,小李精心伺候着母亲。他怕医院的饭菜营养跟不上,就从外边的饭店买来各种特色佳肴,母亲都是勉强吃一点儿,小李心里有些沉重。

一天,输完液,母亲对小李说:“晚饭我还是想喝红薯玉米粥,你回家给我熬点送来吧。”小李很高兴,说:“好的,你就是吃天上的桃子,我也要给你摘几个。”母亲笑了。

小李转身准备回家,母亲叫住了他,迟疑着,似乎不好意思,但是终于说道:“你给小娟说一下,我先不回老家了,以后粥里别再放糖了。”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