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生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平时工作中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让学生有更大收获。那么,怎么才能讲到学生心灵深处,和学生产生共鸣呢?我认为,应该立足学生的整体基础,研究学情、注重引导,讲得更有针对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对于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即便不备课,上课绝对也能从容应对。但是,“高大上”的讲解是学生需要的吗?如果教师单纯地只注重自己讲,讲得再全、再深也唤不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那讲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换句话说,学生想要一个橘子,教师却给了一箱苹果,尽管苹果量多、个大、味美,可学生喜欢吗?所以,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分析学情,抓住关键,才能有的放矢。
比如上新课,教师首先要考虑对于即将学的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课前必须深入了解的。就拿学习直线的方程来说,如果学生不知道确定直线的因素有哪些,就不知道从何学起。如果学生知道了一个点和一个方向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又不知什么是方向向量,同样无从下手。讲解习题时,如果不知道学生困惑在哪儿,教师讲课就没有目标和针对性,就讲不出重点,抓不住要害。总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正基础,即学生学习的起点,找准学生的学与教师教的对接点,确定学生学习的难点,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有生命力。
经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我认为,应让学生以导学案变为自主学习,通过读教材、做学案,然后批阅学案就可以了解学生的基础、学习路径、学习困难、思路方法等,在小组互教互学、展示阶段,就可以充分暴露学生原生态的思维过程,从中发现学生的真问题,也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奇思妙想。此外,教师还可以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认知基础、思维障碍和成长规律,用真诚读懂学生,从而使老师的教真实有效。
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1000倍!”老师只有充分了解学情,讲课才会有针对性,才能够把握讲的时机,即讲在学生的困惑时、讲在学生思维冲突时、讲在学生思路迷茫时。教师寥寥数语,给予适当的点拨,犹如乌云拨日般使学生顿悟、彻悟、醒悟!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尽量达到使学生面临“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弗达”的悱愤状态。
让我们共同努力,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用心解读学生的成长需求,真心寻找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林州市第三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