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全山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这淳朴的话语包含着深深的哲理和希冀,也给每一位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的修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这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使自己在本职工作中自觉修养和落实这些要求。
首先,站在新时代、面对大变局、实现世纪梦、培养接班人,为加强师德师风修养提出了迫切要求。早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从来没有停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始终企图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他们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的青少年。”“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警示。面对这样复杂的环境,我们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维系在人才培养上。广大教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者,如果自身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念和品德,如何能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呢?正所谓“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这就要求我们要转观念、变作风、站高位、下实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心怀“国之大者”,永担育人重任。
其次,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永作师德师风建设的践行者。《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大学》这“三纲领”也应该成为我们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引领:第一,要明明德。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就要不断自觉荡涤自己思想上的尘埃,真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第二,要亲民。从自身来说,要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对老师来说,就是亲近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端正品德,让学生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第三,止于至善。虽然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在追求道德品质修养时,我们要有虽达不到、但心向往之的精神境界,要有成圣贤之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虽然发展了,但道德水平的提高有点儿滞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些人认为,对人们做不到的道德要求我们可以适当降低点标准,这样做的后果是,人们的道德水平提升得很慢,这就是“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的道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教师、文艺工作者等精神文明建设参与者提出要有更高的道德追求,这样才能胜任自己播洒文明、铸魂育人的神圣工作。
再者,教师要塑造新人担重任,争当时代好“人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意思是找一个只传授经学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一个教你怎么做人且以自己的行为加以示范的老师却很难。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成为创新型老师,不仅要认真研究如何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要以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启迪学生、引领学生探索人生的奥秘、价值和意义,在培养人这个问题上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不仅要当好学生的“经师”,更要做好学生的“人师”。
总之,师者,人之模范也。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切实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政治追求、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并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导学生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滑县道口镇第一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