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贵伟
10月27日上午,内黄县繁阳街道真武庙村脱贫户李玉红正在高标准温室大棚里为西红柿浇水。“我们这栋大棚长约200米、宽约20米。这一茬西红柿已经上市,卖了3茬,收入2万多元。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李玉红感慨,“以前,我们家没资金、没技术,建的是竹竿凉棚,收入不高。孩子上大学,一到交学费的时候就为难,有时候还得借钱,成了贫困户。幸亏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我们家的竹竿凉棚也换成了高标准温室大棚,收入高了,生活也富裕了。”
李玉红觉得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除了种自己建的大棚外,又承包了村里建好的高标准温室大棚。我算了算,通过种植大棚蔬菜,我们家一年收入近30万元。女儿几年前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儿子今年大学毕业也参加工作了,我今年卖了这茬西红柿就准备给孩子买辆车。”李玉红笑着说。
李玉红的丈夫李俊红接着说:“以前大家没有挣钱的门路,村里管理也比较乱,矛盾比较多。现在我们村几乎没有闲人,大家都在挣钱谋发展,种植大棚蔬菜、种露地菜、为外地客商装车。村民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村里也越来越好了。”
真武庙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全村没有一条硬化道路。如今,走进真武庙村,一栋栋高标准温室大棚整齐排列,一条条硬化道路通向各家各户,一行行绿化树挺拔翠绿。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温棚瓜菜种植基地、先进村、示范村和标杆村。
“全村共有脱贫户30户113人,2017年脱贫退出。其中,脱贫享受政策户30户113人,监测对象户1户 5人均已消除致贫风险,低保户16户20人,五保户1户1人,残疾户6户11人。”真武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顺波说,“在上级部门支持下,我们村‘两委’带领群众利用距离县城较近、交通便利、运输方便的优势,围绕‘党支部+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10月27日上午,真武庙村脱贫监测户王井香正在高标准温室大棚里采摘西红柿。“这是村里建好的高标准温室大棚,我们家承包了一栋,今天上午刚采摘了500多斤西红柿,收入1500多块钱。我们家去年8月承包大棚,10月种上西红柿,今年2月西红柿开始上市,卖到5月,一茬西红柿卖了十几万元。今年种了3茬西红柿,估计能收入20多万元。”王井香一边采摘西红柿一边说,“我们村的大棚西红柿口感好,很多外地客商来我们村买西红柿,我爱人还成了蔬菜经纪人,今年最多的一天,光我们一家就往外地销售了40多吨西红柿。我们家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据了解,目前,真武庙村几乎家家都发展大棚蔬菜和露地菜种植。全村耕地1600余亩,其中约1000亩建起了大棚,剩余的约600亩种植露地菜。“去年,我们投资233.9万元建成占地52亩的8栋高标准温室大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6.5万元,收入由村集体支配,用于村里人居环境改善及脱贫户产业奖补、保险、带贫奖补、技能培训等。大棚种植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0余人,其中脱贫户10人。今年,我们投资218.2万元建设了大棚产业提升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大棚蔬菜产业配套设施。”李顺波说。
10月27日上午,真武庙村脱贫户李连方正在温室大棚里管理西红柿。他今年种了3栋温室大棚和一栋凉棚。“我的3栋温室大棚占地大约2亩,凉棚大约有5亩,我算了算,一年能收入20多万元。今年孩子大学毕业,在济南工作。我们家越来越好了。”李连方笑着说,“我建温室大棚时没有资金,政府给了我们家5000元到户增收资金,还帮助我们获得了贷款。贷款第二年就还清了。我们现在的好生活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带来的。”
真武庙村围绕做强做好蔬菜大棚产业发展这篇文章,强化金融政策支持,推进蔬菜大棚更新换代。村里设立了金融扶贫办公室,为10户脱贫户办理贴息贷款18次。真武庙村成功申请成为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村民可以低息申请大额贷款。“我们积极开拓市场,培养村里的蔬菜经纪人,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我们村。西红柿上市旺季,外地客商就住在我们村收菜,目前,我们村的西红柿等蔬菜销往北京、辽宁、河北、陕西、山西、湖北、江苏等地。”李顺波说。
村民越来越富裕,村里的人居环境也越来越美。10月27日上午,村民王中山坐在立体式公园的椅子上和邻居聊天。说起村里的变化,他高兴地说:“村里变得越来越好,路修了,路灯换了,环境美了,现在还修建了公园,一到晚上,公园的灯亮起来,非常好看。”脱贫户李俊安坐在轮椅上说:“党和国家的政策好,镇里、村里的干部对我们很关心,我们现在过得越来越好了。”
“这个立体式公园原来就是一个沙土堆。今年,我们邀请设计院专家现场规划设计,并充分结合村民意见,综合残垣断壁改造等工作修建了立体式公园,同时对旁边的两间闲置房屋了进行改造。”李顺波说,目前,真武庙村正在全村推进实施弱电入地等项目,下一步,还将对入村路进行拓宽,并将村内前后街都铺设成柏油路面,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水平。
“我们将继续发展壮大村里的主导产业,推进蔬菜大棚更新换代,对接龙头企业,发挥合作社作用,探索深加工等产业链下游项目,增强产品竞争力,增加集体收入和群众收入。”李顺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