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龙江精神”代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市税务局退休干部杨州毅的家风故事

杨州毅在给小孙子讲述老太爷的革命故事(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杨凌高

我市退休干部杨州毅家有个传家宝,那就是坚守数十年的“龙江精神”。

孕育形成于福建漳州的“龙江精神”,怎么成了地处河南安阳的杨州毅家的传家宝?

国庆节前夕,记者走进“全国最美家庭”杨州毅家庭,倾听了这家人的家风故事。

在红色家风中长大

1953年,杨州毅出生于福建漳州一个干部家庭。至今,她还带着浓浓的福建口音。

她的父亲叫杨保成。1921年,杨保成出生于河南林县(今林州市)王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家乡入党、参加八路军。杨保成对党感情很深,在他心里,党指到哪里,就要战斗到哪里。这个信念,杨保成坚守了一生。

1949年4月,28岁的杨保成和妻子响应党中央号召,带头报名,同马兴元、谷文昌等共114名林县籍干部,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一路南下,参与解放和接管福建龙溪地区(今漳州市)。随后,杨保成历任龙溪县委副书记、龙海县委副书记、龙海县县长、南靖县委书记、漳州市委书记等职。

杨州毅回忆,不管在哪个岗位,父亲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的冷暖。1960年,在抗击强台风和暴风雨时,不会游泳的父亲跳入水中,救起一对母子。也是在那次,父亲连续三天三夜和百姓一起抢险,最终因体力不支累晕在堤岸上。

1963年年初,龙溪地区龙海县遭遇前所未有的特大干旱。杨保成作为县委副书记、全县抗旱总指挥,带领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堵江截流,谱写出一曲战天斗地的赞歌,并孕育形成了以“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顾全大局、舍己为人”为核心的“龙江精神”。

在杨州毅的印象里,父母整日忙忙碌碌。从满脸沧桑的父亲身上,杨州毅逐渐读懂了四个字——无私奉献。杨保成有个习惯,夜晚在办公室,办公时开电灯,学习政策就用自己买的蜡烛。他的理由是:“学习是自己的事,怎么能用公家的电?”

至今,杨州毅还记得父亲的话:“永远不要占公家一分一厘的便宜!”

用行动传承好家风

刻在基因里的东西,一辈子也不会改变。

父亲留下的好家风影响了杨州毅大半生。工作时,她不怕吃苦,不比待遇,几乎没人知道她出身于干部家庭。

1985年,杨州毅调往安阳市税务局从事统计工作。她学着父亲,经常往基层跑,一辆自行车陪着她风里雨里,走遍了各县局、分局和农村基层,撰写的多篇调研文章在河南省税务系统受到好评。

家庭是传承的载体,家风是传承的灵魂。多年来,“龙江精神”影响着杨州毅一家三代人,好传统和好家风已内化为这个家庭的精神标识。

全家5口人,4名党员。他们把“龙江精神”带到工作岗位上,注重实干,不慕名利,都受到过各种表彰和奖励。省、市和单位颁发的一摞摞“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证书,见证着家庭成员的共同追求:向上向善、踏实工作、淡泊名利、奉献社会。

杨州毅的儿子孙翔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辉鹤高速公路勘测定界时,正值大雪寒潮天气,孙翔和同事顶风冒雪,在遍布荆棘的野外开展测绘,耳朵冻得生疮。夜晚,他们还要在没有暖气的小旅馆里连夜整理数据……

杨州毅的小孙子孙昊泽今年8岁,就读于市第一实验小学三年级。在学校和家庭的熏陶下,小家伙积极向上,多才多艺,懂得“为人民服务”是一件光荣的事。今年6月,小昊泽被评为文峰区“三好学生”。

奉献社会是这个充满正能量家庭的主旋律,他们多次伸出温暖之手,打开爱的门。多年来,杨州毅家庭陆续向市社会福利院、贫困学生、贫困家庭、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等捐款超过20万元。

在坚守中传承红色基因

这些年,杨州毅认真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通过回望历史,播撒红色种子。

2021年,由杨州毅作为主编之一的《回望太行》一书出版。这本共计22万字的图书抢救性地收集、记录、挖掘、整理了从林县出发参加“长江支队”的114人逐渐被埋没的资料与史实,重现了马兴元、谷文昌、杨保成等南下干部从太行到八闽,为解放战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英勇牺牲和奉献毕生精力的英雄事迹,展现了人们是如何在那段艰苦岁月中坚定信心、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为后人了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目前,该书已成为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的学习教材,并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在《书单》栏目推荐。

老有所为,初心如磐。作为安阳市妇联“永远跟党走”巾帼宣讲团成员,杨州毅多次走上讲台,宣讲红色故事,一直走在播撒红色种子的路上。“家人很支持,特别是老伴儿和儿媳。”杨州毅忙并快乐着。因为,全家人都知道她心里那个无比坚定的目标——弘扬“龙江精神”,去照亮更多的人!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