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县域·林州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绿水青山是家园(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林州市环境保护工作走笔

大美林州一角(本报记者 刘剑昆 摄)

□本报记者 刘剑昆 郭 荣

“女娲补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凤宝‘补天’的故事在太行山下也成了美谈。”9月15日,林州市凤宝特钢公司员工冯元庆指着不远处高耸入云的烟囱自豪地说。

冯元庆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用影像记录了凤宝特钢公司的发展,也见证了凤宝特钢公司环保不断优化升级。

多年前,在林州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大大的烟囱,吞云吐雾。2019年,凤宝特钢公司投资数亿元做环保,实现了超低排放。现在,高耸入云的烟囱不再排出烟雾,无论从哪个方向拍摄,大美林州都是蓝天白云,许多摄影爱好者、驴友都称赞林州是“天空之城”。2021年,林州市成功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

以“短痛”换“长利”

改革开放之初,林州人民发扬红旗渠精神,开始了工业创业之旅,到20世纪90年代初,林州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铸造汽配产业集群。2016年,全市共有铸造汽配企业300余家,从业人数近5万人,被中国铸造协会确定为“中国汽配铸件产业基地”。

铸造汽配产业作为林州的传统支柱产业,长期以来一直背负着“傻大黑粗”的负面形象。2018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指出,林州市铸造企业厂村混杂,环境管理水平低。

林州市以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为契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引领,多措并举,努力探索铸造产业绿色转型之路。

林州市委、市政府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短痛”换“长利”,强力推进铸造企业“退城入园”、整合入园和污染治理,坚决关停不达标的企业,加快实现铸造行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守住林州的“青山”、留住林州的“绿水”作出不懈努力。

为推进铸造汽配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林州市在国家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北部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占地233.33公顷、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的汽配标准化产业园。2021年,林州市汽配标准化产业园已完成投资27亿元,建成了占地100公顷、建筑面积共50万平方米的一期、二期标准化厂房,2018年以来,先后有15家大型铸造汽配企业入园。

林州市制定了铸造行业整治技术规范,组织工信、发改、环保等部门对铸造企业逐一联合验收,达不到规范要求的统一实施停产整改,坚决关停不达标企业。同时,通过铸造产能置换等方式大力推动企业整合发展。截至2021年,林州市铸造企业由原来的305家整合为127家。通过转型升级,林州市铸造企业由“多散杂”成功实现了向“高精尖”的转型提升。

林州市东南汽配公司员工王亮告诉记者:“以前在车间干活,粉尘多、噪音大,下班回家脏兮兮的。现在好了,车间到处干净整洁,我们在里面干活儿心情也愉悦。”

为持续提升铸造产业绿色发展水平,2019年以来,林州市以环保绩效分级为牵引,积极推进铸造行业绿色化改造和污染治理动态提升。截至2021年,林州市有40家铸造企业实现超低排放。

守“青山”留“绿水”

铸造行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实践,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了全市绿色发展。

环境好了,山城美了,市民经常随手一拍就是“风景大片”。摄影爱好者付晓军这几年热衷拍摄林州美景,抖音粉丝达45.9万人,前几日,他拍摄的烟雨太行,美如仙境,引得3000多人点赞。

林州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拉长钢铁(铸铁)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凤宝管业为主体的精品钢深加工产业,年产无缝钢管115万吨;另一方面,积极谋划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动以光远玻纤为主体的电子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已形成年产9万吨玻璃纤维、2.4亿米玻璃纤维布、960万平方米覆铜板的生产能力,电子材料生产在全国名列前茅。

林州市弘扬红旗渠精神,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特色民俗村落、发展民宿旅游经济,形成了本土特色的乡村生态产业。到2021年,全市共创建3A级以上旅游景区40个,年均接待游客接近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达到35亿元,2021年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林州市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发展,促进了全市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2021年,全市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由2017年的11497吨下降到1758吨,全市PM2.5年均浓度由2017年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9微克/立方米,已经接近二级空气质量标准。

昔日浓烟滚滚,今日蓝天白云。群众见证了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享受到了企业发展带来的福利,人们纷纷为企业的绿色发展点赞。红旗渠畔的“林州蓝”,已经成为林州人和来林州的游客朋友圈里一张亮丽名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