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荣 文/图
什么时候下雨、下多大的雨、该如何应对?这些是汛期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每到汛期,人们很容易注意到那些在一线清淤、排水、防汛的人员,被他们感动、为他们点赞,但是有一群人却被忽视了,那就是红旗渠畔的气象人。8月9日,记者来到林州市气象局,见到了这群幕后英雄。他们虽没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但他们的眼睛时刻关注着云天的变化,耳朵倾听着风声雷鸣,心中始终揣着的是万家灯火下人间的冷暖。
当天,阴雨绵绵,进入林州市气象站,记者大气都不敢出,这里静得连根针掉下的声音都能听见。只见,58岁的林州市气象局局长秦立宪正目不转睛盯着卫星云图,观察天气形势,一旁的工作人员也都聚精会神注视着眼前的雷达、自动气象站等监测系统,完全没注意记者的到来。
“天气系统马上就会从山西方向传递过来,我们需要研判出降雨和强对流趋势,尽快编发预警信息。”林州市气象局副局长申董告诉记者,“夏天的雨说下就下,我们必须抢先作出判断。”
不一会儿,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在户外的群众纷纷进入安全场所避雨,可是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张兆国和张勇却拿着雨披往外跑。
眼看着雨点越来越密集,他们为什么要往外跑呢?记者跟着张兆国和张勇一口气跑到龙凤山顶端的气象观测站,只见张兆国蹲下身子快速清理雨量筒里的杂物,然后再安装好。他说:“为了使测量数据更精准,我们必须保持雨量筒时刻运行正常。”林州市一共有28个乡镇气象观测站,不仅晴好天气时要对气象观测站的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做到有备无患,下雨天也要及时外出前往检查,确保测量精准。近一个月的时间,仅张兆国就外出维修和养护气象测量工具十余次。
气象观测是一项琐碎、机械甚至呆板的工作,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地进行观测记录、数据发报、分析云图、天气会商等。对气象站的职工来说,相对于工作上的枯燥和寂寞,他们更需要克服的是生活上的不便及心理上的恐惧。林州国家气象观测站位于龙凤山北部山顶,与市区海拔相差100多米,山上没有人群居住,未实现通气、通水,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每次观测都需要来回上下300余个台阶,值班必须全天24小时在岗,遇有特殊天气,更是要一趟一趟地往观测站跑,夜间遇到突发天气情况特别是电闪雷鸣的天气时,即使心里害怕也要硬着头皮在观测站与值班室之间来回奔波。
7月初,林州遭遇大暴雨天气,在气象台里时刻观察各站点降雨量的马俊林发现,东岗镇、横水镇两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与周边气象站相比,降雨量明显偏小。于是,马俊林和侯晓伟立即冒雨前往东岗镇、横水镇查看,结果发现两站并不是采集器有故障,而是两地降雨量确实少。得知此事,记者不禁问:“看数据就行了,何必再亲自跑一趟?”马俊林说:“我们淋雨是小事,监测不准是大事,必须实地检查后我们才能放心,不敢有一点儿马虎大意。”
气象数据每分钟一采集,实时通过BUFR格式以不落地的方式经省局传至中国气象局,林州市气象局气象监测和设备保障任务很重。
7月30日凌晨2时,值班员秦静发现观测站数据传输中断,初步判断为供电异常。值班副局长索红江立即上山检修设备,排除故障,保证了气象数据传输及时恢复。
林州市气象台全年无休,值班员24小时值守;进入汛期之后,全员时刻关注天气过程,领导带头在单位24小时值守。对待工作,他们精益求精;对待家庭,他们万分愧疚。林州市气象台台长王文英的丈夫常年在外工作,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她只能把年幼的女儿交给自己本该颐养天年的老父亲。前不久,患有肾结石的王文英疼痛难忍,被同事送进了医院。医生让她住院治疗,但为了不影响工作,她选择用医疗仪震击结石,简单输液后,她顾不得休息,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在台长敬业精神的影响下,气象台的职工在学习上你追我赶,在工作上比、学、赶、帮、超。秦静在生产的前一天还坚持上山值班,连产假都没顾上请,就被送进了产房;莫利平休完产假后,由于工作性质需要上夜班,单位离家又比较远,她只好给仅3个月大的儿子断了奶,交给婆婆照顾,自己一心投入工作;崔凯华由于工作原因,一次又一次推迟婚期。李嘉昂、李若辉是外地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由于参加工作后很久没有和家人团聚,急得他们的父母跑到林州来一探究竟。当他们看到孩子们在红旗渠故乡正成长为红旗渠精神践行者时,激动地拉着秦立宪的手说:“孩子放你们这儿,我们放心!”
“我的家人非常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我愿意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守好一片天。”杨昭玉动情地说。今年5月她刚休完产假,上岗后就立刻投入汛期的紧张工作中。
餐风饮露伴曦月,观云测天为人民。气象是一项平凡的工作,而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着不平凡的事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他们正以高昂饱满的热情续写着林州气象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