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徐淑霞
通讯员 范宇飞 毛 宁
粉墙黛瓦,古朴纯粹,简洁里藏着优雅,气韵中彰显格局……8月9日,记者到半坡店镇古典家具产业园区采访,看到如此景观,真有点误入旅游景区的感觉。
一片雅致的苏式建筑群里,更藏着另一处天地。园区内,曲径通幽,草木葳蕤,诸多元素共绘美景。美景中,气派的公司一家挨着一家,阔大的车间一座连着一座。
走进河南楠德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中,几名工人忙着各自的工作。
“我是前安村的,在这儿上班离家很近,月工资3000多块钱,不耽误辅导孩子、照顾家里,比干啥都强。”正在熟练雕花的女工冯凤丽高兴地说。
“这台机器叫自动榫雕花机,事先编好程序,只需要一名熟练工输入规格尺寸就可以了。”河南楠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严战堂说。
生产车间东侧储存着上千件各式各样的家具,设计精妙、做工精细、刚柔并济、古典雅致,浓缩了传统中式元素,沉淀了千百年岁月精华,散发着令人无法拒绝的美,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匠人以玲珑匠心鬼斧神工制作的一件件精美家具,更是一种诗意的生活。
严战堂不久前当选半坡店镇前营村党支部书记。他介绍,仅他们村就有10余家家具厂,园区建成后,各家具厂纷纷入驻,生产工艺得到进一步优化,年产值、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园区内的古典家具博物馆更是令人震撼。走进3000平方米的展厅,如同走入水墨画卷一样,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近千件木制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各式家具一件件展现在面前。一张手绘的《榫卯图》如一部中国木制用品发展的恢弘史书,彰显着匠人手艺的精湛,让人直观地感受到鲁班工艺的神奇,惊叹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魅力和精妙。
“榫卯由结构、造型、工艺来完成,不用钉子就能做出一件件精美的家具,彰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及中国古典家具厚重的文化底蕴。”讲解员王闪闪说。
“博物馆投资1000余万元,旨在展示中华传统家具文化,提升园区文化内涵,深度展现古典家具匠心,让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优秀技艺发扬光大,让大家感受传统家具的魅力。”半坡店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董少威说。
据了解,半坡店镇制作古典家具历史悠久。近年,该镇充分发挥这一独特的地方特色优势,围绕打造“古典家具之乡”这一品牌,以仿古家具龙头企业为主体,统筹市场、产业、区位、政策等因素,2018年,规划建设古典家具专业园区,将分散式家具生产企业引导入驻园区,优化生产工艺,完善“设计—加工—销售”产业链条,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古典家具行业快速发展。
“园区是县委、县政府规划的重点乡镇产业园区之一,总规划占地1820亩,计划总投资60亿元,建成后可容纳企业60多家,年产值10亿元,年创税收5000余万元,安排就业3000余人,可有效带动群众稳定就业。”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鹏云介绍,园区建好后,该镇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对园区进行提质改造,建设了园区绿化廊道、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对道路硬化、亮化及弱电入地、雨污分流、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增强了古典家具产业发展后劲。
园区家具多由实木制作,材料以陈年老料为主,有结构稳定、不易变形、厚重耐用、不含甲醛污染等优点;工艺采用经过十几代工匠不懈努力、手口相传传承下来的传统榫卯结构,厚积薄发,填补了河南以及周边省、市古典家具需求的市场空白;企业家结合明清家具特点和市场需求,积极创新探索,大多建立起自己的设计团队和网上销售渠道,还根据客户需要进行个性化制作,业务范围扩展到全屋定制。
目前,园区已建成生产车间10万平方米,签订入驻企业32家,采取前店后厂经营模式,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亿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3亿元,带动稳定就业2000余人,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古典家具产业园区荣获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称号。
园区让古典家具产业如虎添翼,影响力日益增强,吸引一批又一批外地客商慕名前来参观考察、订货,上演一幕又一幕精彩剧集。
“下一步,我们除了在各地区开设连锁店的同时,还将尝试把古典家具的宣传发展到线上,建立特色物流公司,送货上门,使古典家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定影响力。”半坡店镇党委书记冯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