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县域·汤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向阳花开映红星(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宜沟镇向阳庄村以“五星”支部创建引领乡村振兴纪实

向阳庄村召开“五星”支部创建动员会(张中洲 摄)

□本报记者 郭 凡

实习生 王 雨

街道宽阔平坦,房屋鳞次栉比,温棚内枝繁叶茂,游园中,村民悠闲地共话桑麻……7月27日,记者再次走进宜沟镇向阳庄村,眼中又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带给人憧憬与希望,透着欣欣向荣,也映出村民生活的蒸蒸日上。

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向阳庄村党支部书记葛树芹带领新的村“两委”开展嵌入式、沉浸式党建,将“五星”支部创建与各项工作相结合,积极倡导全民参与,通过“开门搞创建”,吸收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全村创建目标。

“党建工作引领一切工作,我们要结合党建推动乡村振兴。”葛树芹开门见山地说,“村党支部书记就是一个方向舵,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须有好班子。去年换届,我们精挑细选了一批有一技之长、服务意识强、紧跟时代步伐、真正想在农村干事业的年轻人充实到村‘两委’,他们平均年龄39岁。当下,我们新的班子团结一致,干劲十足,实实在在为村庄发展着想。”

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向阳庄村“两委”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工作要求,持续推进产业发展。“经济基础决定着乡村发展,如何把老百姓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事。”葛树芹说,“以前的向阳庄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家只能靠天吃饭。而现在,我们紧临产业园区,在家门口打工成为现实。村里也结合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启了多元化发展模式,增强了集体经济活力,真正实现了厚了家底、富了村民。”

据了解,向阳庄村利用原有的建设用地自建了两座标准化厂房,厂房对外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5万元;成立了3家合作社,流转本村和周边村庄约133公顷土地,建立稳定“双绑”机制,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每年可收入15万元至20万元;新建22栋蔬菜大棚,种植西瓜、黄瓜、辣椒等,采用“合作社+农户+企业+超市”销售模式,为村民增收10余万元。

“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为了让人人有活儿干,我们号召这些老人去大棚里务工,有的每年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葛树芹说,“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帮助老年人提高了生活水平,也让老年人老有所为,促进了家庭和谐,让老年生活更有意义。”

此外,葛树芹还十分重视村庄环境的治理。“多年以前,由于资金有限,我们就从小事着手,从一颗石子、一棵树苗想办法。如今,村道旁绿树如荫,公园里鹅卵石铺地,都是靠我们一点点‘捡’来的。”回忆起建设初期村里的场景,葛树芹感慨万分。

近年,为进一步改变家园,葛树芹带领村民积极筹措资金,硬化主干道和背街小巷、修建文化广场、铺设彩色沥青地面、增配多种健身器材、修建地下排水管网、整治坑塘、改造全村网线、实施绿化和美化工程、实行市场化保洁管理等。该村投资104万元建设380米长的党建长廊和莲鱼共养池塘,一步步消除了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环境的改变,带动了整个村庄民风民俗的升级。“如今,我们村没有出现过高价彩礼现象,适龄青年也没有一个打光棍的。我们还准备用三四年时间,让全村人都能享受到养老、医疗全保障。”葛树芹信心十足地说。

向阳庄村主干道上的20多个电线杆上都挂有党员承诺牌。多年来,向阳庄村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党员义务为老百姓做实事。“这些可不是空话套话,把牌子挂出来就是要亮出承诺、落在行动上,让每名党员都能比着为群众服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葛树芹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依托园区,围绕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我们村计划新建蔬菜大棚7000平方米,建设现代化大棚种植示范点,打造我市最大的育苗基地,建设配套冷库一座,保证蔬菜产品的新鲜度;新建500平方米的农产品展示大厅及直播中心,通过网络向外销售全镇乃至全县的特色农产品,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村民共享创建成果。”展望向阳庄村未来的发展时,葛树芹目光坚定、笑容和煦,好似夏日盛开的向阳花。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