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县域·滑县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历经灾难 我们更加坚强(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道口镇街道灾后重建工作侧记

□本报特约记者 徐淑霞

通讯员 范宇飞 尚 双

曲径通幽,绿肥红壮,美丽中充满生机;图文并茂的墙绘让一面面净洁的墙壁更美观灵动,溢满文化气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园,绿树环绕,花吐芬芳……7月20日,记者站在花园般的道口镇街道卫西社区顺北村,感慨万千。

不是亲眼所见,怎能想象得到,去年的今日,这里,暴雨正在肆虐,美丽家园变成一片汪洋。

“我们卫西社区河西村、程文庄村、顺北新村、白庄村、军庄村、顺南村一组位于白寺坡蓄滞洪区,去年7月遭遇洪灾,22日上午接到上级撤离指令,社区‘两委’、村组干部拿着喇叭、敲着锣入户动员,短短5个小时,泄洪区居民全部有序撤离。”谈起一年前的过往,道口镇街道卫西社区党总支书记郭英合记忆犹新。

彭国清是顺北村村民,记者采访他时,他翻新的小别墅早已建好,装修队也已联系好,正准备动手装修。

“半辈子的拼搏全被淹了,当时眼瞅着房屋报废,心像刀割一样疼,感觉都没法过了。”忆起过往,56岁的彭国清百感交集。

一筹莫展中,街道、社区把温暖送来,把希望点燃。

“想不到国家政策这么好,老百姓自己的房子毁了,国家给咱买单。我家受损房屋129.16平方米,是砖混结构,被第三方鉴定为D级,每平方米补偿882元,还给了18个月的过渡费13949元、生活补贴1.98万元、水淹财产损失补偿3400元。”彭国清说。

同样,军庄村60岁的村民董海有当时目睹家园被毁的惨状,失声痛哭:“这可咋过呀?”

和彭国清不同的是,董海有选择了“卫河安澜”安置房。“卫河安澜”是滑县让白寺坡蓄滞洪区居民远离水患的住房安置项目,总建筑面积187718.38平方米,包含17栋滞洪区群众迁建保障性住房、5栋配建及商业裙房等,目前正在紧张施工。董海有老两口没事就去工地看看。

“当时,真觉得天都塌了,没法过了,没想到现在过得更好了。俺家7口人,原来126平方米的老房子没了,政府不仅给了7.8万元,还给了3.6万元过渡费、生活补贴和1.5万元的大田作物补偿、水淹财产损失补偿,我们一分钱不用花给换了更大更好的单元房,总共280平方米,年底就交房了。”董海有高兴地说。

据了解,去年7月19日至22日,滑县累计平均降水量219.1毫米,突破该县自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7月22日,卫河以西所有群众在政府安排下紧急迁出避险。7月24日,市防汛指挥部启用白寺坡蓄滞洪区。一时间,卫河段洪流齐堤,卫河西岸一片泽国。

洪魔造成道口镇街道受灾面积约10.7平方公里,紧急避险转移7689人,受淹住房2600余间、各类道路7.3公里、桥梁1座、变压器28台、电线杆108根、路灯200盏、树木4335棵,农作物绝收面积425.3公顷,林地受灾面积69.87公顷,水产养殖受灾面积0.47公顷,受损工业企业87个。直接经济损失达8亿元。

暴雨遁走,汛情缓解,蓄滞洪区水位渐渐退去,留下满目疮痍。

道口镇街道把灾后重建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最紧迫的民生工程全力推进,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不等不靠、积极应对、科学调度,动员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对受损企业,靠前服务,协调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各企业,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助力尽快复工复产。

目前,道口镇街道已发放一次性生活救助金7689人次384.4万元、转移群众临时生活救助金22967人次2145.92万元、蓄滞洪区居民财产损失补贴1490户298万元、转移群众临时过渡费760.83万元、受灾民政对象生活救助金179人次35.8万元、受灾残疾人生活救助金173人次31.1万元。B级房屋全部实现回迁,C级房屋需加固修缮828户,D级房屋需重建165户全部完成,D级水毁房屋选择集中安置72户已全部签订协议且腾空拆除完毕;治理大型坑塘1处;硬化水毁道路83787.05平方米;绿植补种5000平方米,道路树木补栽1500棵;对接农商行对受灾商户发放贷款4500万元;受损商贸业120家、工业企业38家已全部恢复正常经营……

“历经灾难,我们更加坚强。洪水退后,我们立即开展排水、清淤、消杀、房屋鉴定、居民损失核查等灾后重建工作,最大限度保证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应补尽补,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实现了灾后重建路上不漏一户、不少一人,群众幸福指数不减反增。”县政府党组成员、大运河管委会主任、道口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瑞说。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