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专利墙”背后站起“小巨人”(一线见闻·基层行)

——探访河南华泰智能装备集团

□本报记者 李剑波 高 扬

7月17日,星期日,入伏第二天,位处滑县产业集聚区的河南华泰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10时许,公司副总经理张国馥、生产部部长范新田正指挥工人从一辆货车上卸下原材料。他们要赶时间为内蒙古一位客户加工生产300T/D大豆油成套设备。

该公司现代化标准厂房的外墙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一行大字格外醒目。30多年前还是一家只能生产小型榨油设备的小厂,“华泰”是怎样长成“小巨人”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华泰智能装备集团车间一探究竟——

张国馥热情地领着我们前往样品展示车间参观,边走边向我们透露了一条喜讯:前不久,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同意,省内新增135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华泰就是其中一家。

走进样品展示车间,眼前的景象蔚为壮观。从西向东数百米,一台台形态各异、做工精细的崭新机械设备分列两旁。阳光洒在机器上,“华泰”的logo熠熠生辉。

在一台米糠膨化机前,张国馥讲起了一段20多年前的往事。公司创办人闫子鹏带领技术团队出国考察,了解到米糠不仅能用于饲料行业,还可以提取很好的食用级营养保健油。回国后,他带领技术团队并没有停留在引进和使用国外技术的原点,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改进,研发出日处理30吨至300吨的米糠油生产线,技术日臻成熟。2008年,该公司承揽了全国首条100吨米糠一级油加工生产线,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开启了米糠变废为宝的黄金时期。

“我们不仅把业务扩展到油脂领域,还具备了提供成套交钥匙工程的能力。”张国馥颇为自豪地说,“在油脂加工技术方面,从达到国标到超越国标,再到中国油脂标准制定先行者,在某些方面,我们正在引领行业。”

从样品展示车间折而向北,我们走进了粮油机械生产车间。范新田介绍,如今华泰的生产领域不断拓展,已经成为一家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粮油机械、环保机械、医疗器械生产制造企业。公司先后购置了新型激光切割设备、数控机床、焊接机器人、数控折弯机等智能化设备。

“武装到牙齿”后的企业生产效率随之大幅提升,“一带一路”倡议更是让华泰走向世界舞台。范新田说,近年,华泰借助国际展会、跨境电商和国外办事处,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海外订单猛增。目前,公司每年70%左右的营业额来自海外,比2013年之前翻了数倍。

一个长10余米的圆筒形“怪物”引起我们的好奇。“这是一台蒸炒锅,是300T/D葵花籽制油生产线上的设备。这份订单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范新田对我们说,“这套设备全部完成后,将通过中欧班列运送。这些年,我们的产品已出口到5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30多个。”

走出粮油机械生产车间,正巧碰上刚送走客户赶来的河南省人大代表、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集团董事长闫子鹏。他大手一挥,引我们走进公司的“第二大板块”——医疗器械与环保设施制造车间。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核酸采样工作站和一套环氧乙烷灭菌柜。闫子鹏告诉我们,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各行各业迎来寒冬。华泰迅速转战,旗下成立医疗器械公司,集中技术力量投入研发,在环氧乙烷灭菌柜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转产业为战“疫”贡献力量,展现了民营企业的社会担当。

再往前走,就是华泰的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设备。范新田拍打着这台数米长的庞然大物面带笑容说:“不是自夸,我们这套设备即开即用。运到现场,只需要接上污水管和排水管,连接电源后,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正常运行。”

从1988年成立的滑县粮机厂,到2016年“新三板”上市,再到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列,华泰悄悄成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走出生产车间,闫子鹏和我们驻足于公司“专利墙”前。这上面的一组数据显示:企业现有科研人员80多名,每年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通过持续的创新突破,研制出米糠膨化机、棕榈果双螺旋榨油机、大型葵花籽剥壳机、大豆蛋白及生物柴油等成套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企业已获得国家专利56项、发明专利9项。

临别时,闫子鹏自信地说:“你们要的答案,应该就在这一张张专利证书中。”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