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城区·北关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调解邻里小纠纷 促进社区大和谐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记灯塔路街道“名师工作室”

□本报记者 李庆龄

在灯塔路街道,邻里间若是遇到解不开的结,都会想到去街道“名师工作室”里说一说。在这间小小的工作室里,不少邻里之间的疙瘩事得到化解。近年,灯塔路街道按照源头防范、多元化解的要求,打造了“名师工作室”,把调解服务送到基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扎实的举措中不断提升。

“邻里纠纷很多时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名师工作室’,他们能够做到不厌其烦、细致服务,我们对工作室很满意。”7月1日,前来灯塔路街道“名师工作室”咨询的刘阿姨说。

灯塔路街道“名师工作室”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普法宣传、心理咨询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要业务,下设7个名师工作站,名师库现有律师、教师、心理咨询师、经济师、工程师以及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政法、老模范等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的各类社会知名人士366人,其中领军名师30人。“名师工作室”已成为辖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和保障。

“近日,‘名师工作室’联合街道综治、律师、社区‘两委’等调解人员,调处了一起长达20年的邻里纠纷。”灯塔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春庆介绍,2002年11月,霍家村社区居民李某(化名)与邻居因房屋建造发生了纠纷;2003年,李某在自家房顶上建房时,邻居借机把其打伤,造成李某双目失明;李某至今未能把房盖成,并承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在“名师工作室”律师调解下,邻里二人分别向调解组诉说了各自的委屈和诉求。调解组单独召开碰头会,确定调解方案和具体措施。调解现场,调解组通过亲情感化、法律普及、以案释法等方式进行调解,双方均表示愿意作出让步,并签订了调解协议书,一场长达20年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在长期的调解工作实践中,“名师工作室”总结形成了“六字”工作法:发现要“早”,坚持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处理要“快”,发现矛盾纠纷要及时解决,调解工作一般在3天内完成,确保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情况要“熟”,在调解矛盾纠纷时,要对双方情况做细致了解,熟悉矛盾产生的全过程;措施要“活”,根据群众需求,不拘泥于一种调解方式;工作要“细”,调解过程耐心细致,做好相关记录;态度要“诚”,牢固树立“以群众为中心”的调解理念,换位思考,以情动人,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调解矛盾纠纷最主要的是找到双方的平衡点。”“名师工作室”律师程方说,“居民之间的纠纷不仅是利益矛盾,很多时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怄气,这就需要我们调解员去捋顺居民心中的气,将矛盾彻底化解。我的调解秘诀就是细心、耐心、用心倾听。”

“‘名师工作室’着力打造基层矛盾纠纷‘终点站’,带动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居民遵纪守法,增强居民学法用法意识,切实做到有效预防、成功化解和防止激化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让居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王春庆表示。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