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璐 通讯员 刘慧云
仅用两小时在线化解一起合同纠纷,针对企业复工复产期间可能遇到的涉法涉诉问题开通法律服务在线咨询,网上立案24小时在线……近年,滑县人民法院积极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坚持信息化引领、科技化赋能、便民化服务,实现了疫情期间诉讼服务“不停摆”、审判开庭“不打烊”、执行措施“指尖办”。从线上立案到云间开庭,从线上查控到网上惩戒,为诉讼群众解决纠纷提供菜单式、集约式、一站式服务,全方位提升当事人体验感、获得感、满意度。
创新便民举措 实现智慧服务
“之前立案,需要前往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办理,人多的时候还要排号,最快也需要30分钟以上。现在不用出门,网上就能办理,还不耽误办理其他事情,方便多了。”该县一名律师说。
诉讼服务是让人民群众感受司法文明、体验公平正义的“第一窗口”,服务效率和水平直接关乎法院的形象。
该院从传统的大厅现场办理,拓展为“厅网双轨”立体化诉讼服务。在诉讼服务中心配备自助立案、自助查询、自助打印文书等设备,为当事人提供自主便捷式服务。同时,充分利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人民法院在线服务河南、诉讼服务网、律师服务平台、12368服务热线,开展网上立案、网上咨询、网上交费等功能,把法院搬到了群众家门口。“智慧法院”的建设使得“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诉讼服务理念落在了实处,大大减轻了群众诉累。
自2022年以来,该院新收一审民事案件5795件,其中网上立案5605件,网上交费4792笔;新收首次执行案件2995件,执行网上立案2670件。
推行网上庭审 实现智慧审判
今年年初,该院万古法庭仅用十几分钟,就通过“互联网法庭”办结了一起异地经济纠纷案。庭长郝田亮介绍:“由于被告在外地,无法到现场参加庭审,我们采用‘互联网法庭’的审理模式,将庭审现场放在网上进行。”
王庄法庭一起涉经济纠纷案件原定于5月17日开庭审理,因被告未出庭,承办法官缺席审理。后承办法官认为事实简单清楚,出于多元化解纠纷考虑,多次与被告联系,最终达成调解。承办法官拟定调解协议上传至“移动微法院”掌上法庭,进行线上签字。随后,法官制作民事调解书,并通过“移动微法院”平台进行了电子送达。
为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与审判工作,该院建成1个科技法庭,9个“云上法庭”,并配备庭审直播设备和庭审语音识别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疫情防控时期,依托信息化设备的开庭审判更是成为常态。该院为身处外地的当事人提供网上庭审“保姆式”服务,庭前指导下载云庭审客户端、调试语音视频通话功能,庭后电子送达诉讼文书,全面实现互联网庭审模式。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该院将线上服务打造成诉讼服务主战场,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办案效率大幅度提升。
今年年初以来,该院共进行诉前音视频调解件1234件,网上开庭905场,网上阅卷716件,电子送达55776次,在线委托鉴定168件。
借助信息技术 实现智慧执行
在很多人看来,执行干警为了执行案件总是在来回奔波,四处查找被执行人的财产。但信息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执行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执行干警的认识,如今,执行案件不用来回跑了。
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实现了与全国30多家商业银行、证券、车辆、保险、不动产等协助执行单位的联动查控。在执行阶段,立案后第一天就可以通过查控系统查看被执行人名下微信、保险、银行卡等财产信息,轻点鼠标就能完成对财产的冻结、划扣。这种方式不仅极大地规避了财产转移的风险,也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司法资源。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式,这种便捷式服务更是满足了群众的司法需求,做到疫情防控期间执行“不打烊”、实现网络拍卖,推行案件全流程公开。
今年年初以来,该院首次执行案件2995件,执行到位金额26829.47万元,网络司法拍卖成交60件,成交额5514.40万元。为切实解决执行难,在滑县县委的大力支持下,滑县人民法院、公安局联合成立执行警务室。两名民警常驻执行警务室,架设公安内部专网,实现了法院与公安大数据资源共享。自2017年执行警务室成立以来,共协助查找被执行人住处及线索1万余条,协助拘留530余人,执行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389人,网上追逃372人并全部抓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