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赵桃荣洪灾之后意外丰收——

“这要感谢好‘亲戚’”(一线见闻·基层行)

□本报记者 邱峰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6月23日一大早,趁着日头不高,空气凉爽,安阳县(示范区)高庄镇伯台村村民赵桃荣和儿子佳男来到地头,为刚种下的玉米浇水。

看着自家的良田,想到不久前的小麦丰收,赵桃荣倍感庆幸:“去年洪灾那么严重,小麦差点没种成,结果却意外丰收。这要感谢好‘亲戚’!”

“咱家谁有这么大本事?”佳男疑惑地问。

去年夏秋,我市遭遇暴雨洪灾。伯台村地处广润坡蓄滞洪区,地势较低,泄洪后,农田变泽国,齐腰深的积水迟迟不退,不仅玉米绝收,小麦也没法种,就连县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都说:“啥时候伯台村种上小麦,全市就都种上了。”

“要对抗洪灾,还真得靠大本事。”赵桃荣点点头说。就在伯台村的农户束手无策时,高庄镇干部前来查看水情,很快调来了钩机、水泵。村干部用钩机挖排水渠、用水泵抽水,历经10个日夜,终于排光了积水。

然而,田地泡水太久,泥土软如嫩豆腐,晾晒多日,仍难以下脚,村民的小型播种机更是深陷泥潭,寸步难行。眼看天气渐寒,小麦无法播种,赵桃荣等农户干着急没办法。

“这时候,镇、村干部帮了大忙。”赵桃荣松口气说。村“两委”干部从外地借来4台大马力播种机,不惧泥泞,化解了播种难题。高庄镇干部也提前联系好了适合晚种的麦种、肥料、拌种剂等,方便农户选购。

去年冬至前后,赵桃荣终于种上了小麦,但悬着的心却没有放下:这茬小麦比往年晚种两个多月,无法分蘖,产量上得去吗?

这正是不少农户所担心的。对此,镇农业服务中心频频支招,伯台村党员干部也组织种粮好手分享晚种经验,通过播种密度翻倍、科学施肥等,促进小麦高产。

俗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经过洪水浸泡,农田湿度大,易发病虫害。往年,安阳县(示范区)每年开展一次小麦飞防作业,今年开展了两次:第一次在3月中旬,促进麦苗健壮生长;第二次在5月初,主要防治病虫害。

“要是没有第二次飞防,咱家麦子就毁在白粉病上了。”赵桃荣心有余悸地说。

今年4月底,赵桃荣发现小麦出现白粉病,一颗心顿时沉了下去。多年前,她与白粉病交过手,办法用尽,仍减产3成。这次又见“老对手”,赵桃荣愁得彻夜难眠。然而,没过几天,县里开展了第二次飞防作业,白粉病便被无声无息扑灭了。

“原来,农业部门监测到了这次白粉病,县领导第一时间安排部署,及时开展飞防,精准施药,将病虫害消灭于萌芽。咱家的小麦才保住。”赵桃荣笑着说。

听完母亲讲述,佳男忍不住打趣:“丰收来之不易,堪比西天取经。不过,这都是上级领导帮的忙,哪有咱家亲戚?”

赵桃荣郑重地说:“如果不是亲戚,谁能这么帮咱?今年春节前,党和政府还给咱发了泄洪区农作物补贴,弥补了去年的玉米损失。要我说呀,他们不是亲戚胜似亲戚。”

“没错。”伯台村党支部书记赵好民恰好路过,接过话茬儿说,“咱就是亲戚,有事尽管找我。”

赵好民一认亲,赵桃荣反而不好意思,连忙上前解释:“佳男在外打工,难得回来一趟。我趁机说说洪灾以来的事,让他懂得感恩,好好感谢你们。”

“上级领导说得好,党员干部就是服务群众的。”赵好民哈哈一笑说,“这次抗洪保丰收,不光咱村、咱镇,全县、全市的党员干部都是这么干的——全力保障灾后农业生产,决不让农户吃亏。”

看着赵好民眼中的真诚,感受到母亲发自内心的敬重,佳男不禁感慨:“有党和政府当靠山、领导干部当‘亲戚’,咱农户遇见啥坎儿都不怕。”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