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伟
最近,提起李建亮,在安钢可是大名鼎鼎。他曾获得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负责研发的“辊孔堆焊机器人”“轴头堆焊机器人”于2021年投入使用,还先后荣获单位“优秀共产党员”“十大奋斗者”等多项荣誉。作为安钢自动化软件公司智能制造部计算机与软件高级工程师,李建亮展示出新时代工人不惧困难、拼搏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020年6月,李建亮负责安钢建设公司修复中心“辊孔堆焊机器人”项目实施工作。“搞机器人研发应用,自己也没太多的经验,但作为党员技术人员,应该牢记使命和担当,争做企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李建亮说,从事机器人研发应用,一是出于爱好,二是出于责任与担当。他酷爱机器人研发工作,曾利用业余时间研发过双足人形机器人。
研发焊接机器人并不容易,但是李建亮却下定了决心。有一次,李建亮在堆焊现场见到工人师傅穿着被电焊弧光照射得褪了色的工作服,右手握着焊枪,头埋在左手拿着的面罩里,弯腰凑近工作架上巨大长辊的轴头开始堆焊,烟尘和弧光瞬间弥漫。弧光闪耀了好久,工人师傅满头大汗,慢慢直起腰,站了起来,拿起旁边的长柄铁钩子,钩住辊子上的辅助点费力撬动进行翻转,一点一点让没有焊到的轴头下半部分转到上面,然后喝口水又蹲下继续堆焊。看到这一画面,他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冲动:改变这一现状,尽快让机器人来焊接,把工友从高强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研发现场是一个封闭的仓库,时值炎热的夏天,虽说有一台电风扇不停地吹,但仍然像在蒸笼里一样,汗水不停地流。实在受不了,他就跑出来透透气、喝口水,然后再钻进去继续调试。李建亮不断进行信号匹配、加装焊机改造、增加PLC控制系统,一台日本OTC机器人在他的调教下反反复复演练焊接动作。
安装调试在寒冷的冬天,厂房里气温接近-9℃,冻得人瑟瑟发抖。李建亮用10多种规格的辊子一遍遍测试机器人动作,然后修改程序。连续20多天,现场其他人都关灯下班了,他还打开自带的充电灯,继续工作到深夜。
经过8个多月的不懈努力,2021年2月,“辊孔堆焊机器人”投入使用,效率提高两倍,焊接质量高,避免了焊接光辐射和烟尘对操作人员的危害。
2021年5月,李建亮开始了“轴头堆焊机器人”的研发工作。这台机器人从程序、人机交互方式、电控系统等与第一台截然不同,他重新设计制作,反复进行调试。为了解决机器人自动运行到某段空间范围总是报错停机这一问题,更换电源模块、加接地线、排查内部连线,他几乎把机器人重新拆装了一遍,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他从程序逻辑查,把清枪的外部程序调用方式改为内部模块调用,又改为语句跳转,仍然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他查阅相关资料、向机器人研发人员求助,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连续一周时间,他尝试改动一个地方,运行验证;接着再尝试修改另一个地方,进行测试……每天一直盯着机器人重复清枪动作过程,感到头晕目眩。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李建亮最终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轴头堆焊机器人”于当年10月上岗进行焊接作业。两套堆焊机器人的成功研发属于独立自主项目,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有着较好的业内推广价值。
如今,李建亮和同事正在加班加点从事螺纹钢自动焊标牌机器人研发工作。机器人已实现从清理废牌、清钉、取钉、取牌、焊接到补焊的整套自动流程,实验室开发阶段工作基本结束。李建亮争取尽快进行现场安装测试,早日让焊牌职工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奋斗创造幸福,劳动成就梦想。安钢建设‘黑灯工厂’‘无人车间’,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给了我展示才能的舞台和成就梦想的空间。今后,我会竭尽所能,秉承一颗工匠之心,在智能制造中努力展现当代职工的力量和作为。”李建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