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政务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扩大开放促发展”系列报道四

深化开放合作 承接产业转移(强能力 锻作风 优服务 促发展)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对外开放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黄亚楠

今年一季度,我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承接产业转移合同引进省外资金348.5亿元,按合同引进省外资金排名全省第一位;开工项目(含竣工投产)36个,开工率57.14%,排名全省第四位;省外到位资金(含往年项目)107.73亿元,排名全省第四位;本年签约项目本年省外到位资金42.15亿元,本年签约项目省外到位资金率12.09%,排名全省第二位。

去年以来,市工信局抢抓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机遇,鲜明确立“项目为王”的工作导向,瞄准产业前沿和技术前沿,持续推进开放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充足外源动力、开辟广阔发展空间,积极创新工作举措,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速汇聚,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不断展现制造业更大作为。

去年,我市精品钢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3大主导产业提速增效,钢铁行业资源整合取得实质进展,在四个千亿级主导产业中率先破题。克能锂电、高晶铝材智能化改造、凤宝重科智能车桥工厂等项目建成投产,5G泛在低空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年产200万只铝合金车轮生产线等项目加快推进,德力新能源首批德帅V5H氢燃料车实现量产交付。精细化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绿色建材4大优势传统产业延链提质,高端针织面料产业园、中国童装名镇产城融合示范园、益海嘉里三期、年产2万吨木糖醇、年产15万吨速冻食品、建筑装备材料产业园、年产20万吨铝型材及高端全铝家具制造项目等项目稳步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聚壮大,与东方电气等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实现突破,旭阳光电、中科曙光、比亚迪智能终端及零部件等项目进展顺利,电子信息产业“芯屏端网”生态圈基本形成,风电、光伏、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16.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2.2和4.3个百分点,市级产业基金规模达到10亿元,发展动能加快转换。

工信部门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拓展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合作,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交流,积极参与沪苏浙三地经贸合作。

今年,工信部门将加强开放合作谋划引导,抢抓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机遇, 积极引进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加快构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推动“老工业基地”向“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跨越。

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加快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引领,做强精品钢及深加工产业,加快钢铁行业资源整合,打造千亿级精品钢及深加工产业集群。做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商用车、专用车等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推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形成一定规模。加快汽车零部件生产向批量化、专业化、组件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做优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构建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绿色低碳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精细化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和百亿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积极开辟大数据融合创新、人工智能、氢能和储能、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科学等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争创区域未来产业先导区、示范区。同时,持续深化跨区域开放合作,强化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定向合作,进一步拓展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合作,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