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璐
如何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这是市文物局不断研究的课题。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宣传展示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市文物局组织多家文博单位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让群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件文物是商火纹青铜鼎,这件文物通高27.5厘米、口径21.7厘米,立耳,敛口,平沿方唇,鼓腹,圜底,柱足,上下饰凸弦纹,腹饰涡纹与四瓣目纹……”6月11日,安阳博物馆推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直播活动,活动持续不到1个小时,就吸引了近千人观看。
“到博物馆参观,文物陈列在展示柜里,需要自己看介绍才能了解文物的历史。线上直播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还能参与直播互动,文物真的‘活’起来了!”观看了安阳博物馆线上直播活动,市民刘斌难高兴地说。
此次系列活动开展期间,“殷墟博物馆”微信视频号推出的微动画《殷墟考古故事》火遍朋友圈,大朋友和小朋友纷纷一睹为快,了解殷墟考古的故事。“通过微动画介绍殷墟的历史,寓教于乐,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和喜欢。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效果很不错!”市民张鑫和儿子共同观看了微动画《殷墟考古故事》,如今,儿子张小宝见人就主动讲述殷墟考古的故事。
市文物局副局长孔德铭告诉记者,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该局依托我市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将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共35项,其中喜迎党的二十大相关主题活动4项、“让文物活起来”特色主题活动6项、文物惠民服务12项、其他活动13项,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记者了解到,6月11日,我市多家文物景区、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或实行半价优惠措施,安阳民俗博物馆、汤阴博物馆等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同时,各县(市)区文物部门利用文物景区或文化广场设立文物保护咨询台,进行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激发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参与热情。
“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孔德铭说,“通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对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及法律、法规进行了广泛宣传、增进了全社会对文物、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凝聚了全社会文物保护共识,达到了活动预期的宣传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