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党建·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齐红生:让戏曲扎根小村庄(争做出彩安阳人)

□马双喜

炎炎夏日,随着欢快的伴奏声和乡亲们的掌声,一群演员翩翩起舞,踩着鼓点边跳边唱。6月12日晚,滑县焦虎镇齐营村文化广场上,豫剧、歌剧、舞蹈、歌曲、合唱以及群众自演自编的剧目火热上演,歌声、乐器声飘向远方。浓郁的戏曲文化,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吸引了周边村庄的村民前来观看。

在前排观众当中,有一位中等个头、精神矍铄的八旬老汉正看得有滋有味。他叫齐红生,是他让戏曲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

聊起齐红生,齐营村党支部书记张清洋忍不住夸赞:“俺村戏台子红火,都是老党员齐红生张罗的。”这时,旁边的村委干部王建坤插话:“齐红生的根在俺村。20世纪50年代,他到新乡市参加工作,1996年退休。有一次,他回乡探亲,看到生他养他的小村庄跟不少农村地区一样,村民大半外出务工,留下老的老、小的小。过去,村民平时没地儿去,要么聚众打牌赌博,要么没事儿闲扯、骂架。于是,他萌生了办戏校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念头。”站在附近的村民齐书亮凑上前说:“现在不出村就能看大戏,真是方便到家了。”

“村民无事生非,聚众赌博,说穿了就是因为文化生活单调嘛。”齐红生说,“现在生活富裕了,可不能让家乡的文化生活再‘贫穷’了。”7年前,齐红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放弃了城里的优越生活,抱着要丰富乡村文化的初心回到家乡。

齐营村在很早之前也算远近闻名的戏曲村,曾出过多个小有名气的戏曲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戏剧名角先后辞世,文艺之花逐渐凋零。

2018年前后,政府投资兴建了文化广场和大舞台,由于有台无人,缺少设施,只能长期闲置。此情此景,齐红生心中五味杂陈。困惑好久的齐红生脑海中萌生念头,不能让家乡的文化阵地再萧条下去了,自己出钱把舞台装修一下,让活动场地派上用场。说干就干,齐红生找来装修人员,现场核算,装修费用需要八九万元。这笔费用从哪儿来?正在齐红生犯愁之时,其儿女得知消息后,异口同声地说:“老爸为家乡办好事、办实事,这个钱我们出。”

资金问题圆满解决,随后,齐红生又与村干部共同谋划,拿出舞台装修方案。一个月后,一个多功能的现代化戏台被装修一新。帷幕、布景、射灯、电脑程控系统,还有化妆间、戏装、道具等,应有尽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戏台有了,谁来登台演出。村民年轻人较少,会吹拉弹唱的人更少。正在为难之时,齐红生突然想起好朋友王玉敏是从豫剧团退休的演员,但不知人家能否答应帮忙。齐红生马上发出邀请,没想到王玉敏爽快答应下来。两人决定兴办一所业余戏校,为农村培育乡土戏曲人才,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

没有排练场地,齐红生就在自家的院子里划出一块地皮,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3万元,找来工匠,两天时间就搭建好了一个戏剧演练棚,又添置了道具和戏装。本村和附近村庄的戏迷都被吸引过来了,屈指一算竟有20多人。戏迷中不乏有热爱唱戏的,也有喜欢乐器的,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这群戏迷只讲奉献,不求索取,陆续排演了豫剧《三哭殿》《桃花庵》等,给群众带来了欢乐和喜悦。不少村民乐滋滋地说:“节目贴近百姓,尤其是看到身边的人登台演唱,唱的又是熟悉并喜爱的唱段,感到很亲切。”

齐红生为村民提供文化大餐,先后投入11万余元。装修舞台兴办戏校,有人风言风语:“老齐有点傻。”但老齐却很认真地说:“我是党员,这些年享受了国家改革开放的红利,生活富裕了,现在出点钱花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值!”如今,齐营村常态化的戏曲活动,已经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两年来共演出近30场。本村的群众,方圆几十里的乡亲,纷纷为齐营村丰盛的文化大餐点赞,戏曲给百姓带来了欢声笑语。

“有了戏台子,还应有像齐红生这样的热心组织者,只有这样,群众的文化生活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焦虎镇党委书记李吾军看罢演出后颇有感触地说。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