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艳呼吁——

择校没必要,家门口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新闻发布厅)

□本报记者 张俊军 实习生 张佳婧

昨天上午,在安阳市2022年市区初中招生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就市民普遍关心的择校问题,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艳呼吁:“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中小学校更加注重按学生成长规律办学,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择校是没有必要的,家门口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我市每所初中都是孩子成才的摇篮。”

“我们择校,在择什么?在我看来,择校是家长基于惯性认识,为了满足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心理预期,采取的一种教育行为。”黄艳说。在过去特定的教育发展阶段,由于投入不均衡、生源不均衡等诸多原因,各地中小学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名校”,义务教育阶段也有所谓的“名校”。但是,随着教育高质量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迫切期待,均衡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首要追求。从教育投入到招生入学,再到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越来越导向均衡。我市也通过招生政策促进生源均衡,通过“县管校聘”等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师资均衡,通过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促进学校均衡,让每所学校都成为人民眼中的好学校,让每所初中都成为孩子成才的摇篮,让家门口的学校成为孩子入学的最佳选项。

黄艳指出,随着教育资源的逐渐均衡,“名校”已逐步淡化,更多群众信赖的好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家长信赖的好学校。这从每年电脑派位第一志愿报满的学校越来越多,可以得到充分说明。这也说明家长对于学校的选择越来越理性。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绝不是决定性因素。“我可以负责任地对家长朋友们说,没有一所学校可以保证孩子的成功,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乐园。”黄艳说。

黄艳表示,今年全省招生进一步从政策上遏制了择校行为,首先,我们的政策不允许择校,根据教育部招生工作“十个严禁”,我们也制定了招生工作“二十条禁止”,对禁止择校作出了明确要求。其次,教育政策改革也体现了不能择校,比如,中考体育从原来的70分调整为100分,其中,七年级、八年级各有15分过程性评价成绩,择校造成的“人籍不一致”将影响平时成绩的取得,直接影响到中招成绩。最后,按照高中招生分配生政策有关要求,择校也会影响孩子考高中,因为择校生不能享受分配生政策。除此之外,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市教育局采取了加大分配生比例等措施,今年的市区小学毕业生将来中考时,分配生比例将增加到70%。

“在我市‘小升初’改革稳中求进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落实中央‘双减’意见,持续健全公平入学长效机制,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促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营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态。”黄艳说。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