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兰 通讯员 张玉怀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21年6月1日施行至今已满一年。一年来,我市持续深入贯彻落实新未保法,把构建“六位一体”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体系作为工作重心,加强统筹谋划,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各项合法权益,全力守护祖国的未来。
高标准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以来,按照“党对未保工作的领导、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三大原则,我市建立了由政府主导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市、县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和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村(社区)儿童主任四级服务网络,进一步织密织牢未成年人保护网。
此外,我市还出台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了25项工作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意见》要求,努力探索未成年人保护新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其中,司法部门对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实行“四优先”“零等待”,对持有低保证、残疾证、农村贫困家庭证明材料的未成年人,第一时间给予法律援助。民政部门印发了《收养评估实施细则》,对收养申请人的抚养、教育和保护能力进行科学判断,依法保护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共青团安阳市委依托 “12355 青少年服务台”“青少年维权岗”等阵地有效维护青少年发展权益。残联组织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范围,在优先“救早、救小”的原则下,保障更多残疾儿童享有基本康复权益。
多举措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2021年6月10日,内黄县烟草局查处了全省首起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案件。6月25日,该局作出了罚款2000元并处没收违法所得107元的处罚决定,开出全省首张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的行政处罚单。
良好的环境对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为此,市未保委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平安安阳建设考核,在强基、提标、扩围上下功夫,切实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市委宣传部依托“护苗”“净网”“清朗”等主题宣传,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校园日”等活动,推进创作《红旗渠》系列连环画,激励广大青少年从小养成独立、自主、顽强、拼搏的精神。各级文广体旅、综治、文明及公安、市场监管、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治理,严防违法及低俗文化产品进入校园周边文化经营场所。民政、妇联、卫健、人社、关工委等部门持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深化“家庭教育暖心公益行动”和“五老弘扬好家教好家风”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全方位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21年6月1日,市教育局选派105名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教师志愿者,开通了专门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色服务热线4006988525。该热线自开通以来,共接听咨询电话超1000个,累计时长超1.3万分钟,并对多起危机热线进行了成功干预,有效化解了风险。
除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社会保护也持续加强。一年来,全市公安机关以“一村一警”为依托,深入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深入1989所中小学和2540所幼儿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市9个基层法院统一通过挂牌方式设置了少年法庭,打造未成年人审判专业化队伍,开展各类送法活动20余场,发放“口袋书”400余册,普法宣传页3000余张;文广体旅部门在全市28家3A级以上景区设置母婴室、家庭卫生间等公共服务设施;市总工会开设46个职工子女爱心托管班,为千余名职工解决暑期孩子无人看管难题;卫健部门建立“健康副校长”制度,为1113所托幼机构选派了777名“健康副校长”,加强卫生保健管理;市慈善总会实施了“干净娃娃计划”等10个项目,共救助3500余名困境儿童,发放款物价值160余万元;机构养育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到 每人每月1450 元,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到 每人每月1050元,惠及我市1600多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