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县域·林州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红旗渠畔的风味大厨房(一线见闻·基层行)

依山傍水的农家乐里食客真不少

□本报记者 张文红 文/图

“想吃林州特色饭,就到我们魏家庄村,这里是红旗渠畔的风味大厨房,您来瞧瞧感受一下就知道了。”6月5日是周日,面对络绎不绝的游客,黄华镇魏家庄村蔡家沟自然村妇女主任未瑞芳热情地向安阳的游客推介自己的家乡。

16时许,各家各户的农家大锅旁便摆开了阵场,熬制地道的农家大锅稀饭。粥香渐渐在空气里弥漫,继而响起了锅碗瓢盆的奏鸣曲,山村热闹的序幕就此拉开。

太阳西落凉风起。蔡家沟自然村逐渐热闹起来,休闲纳凉的市民、旅游参观的游客、馋嘴的食客络绎不绝地向魏家庄聚集。他们有的沿着红旗渠一干渠赏景,有的漫步在村东的月季园,有的穿梭在村落里,更多的则欢聚在农家乐里品尝林州特色饭。

林州壹号院是村里规模较大的一家农家院,经营者是刘小锋、关素红夫妻,许多回头客都是奔着他们熬的大锅稀饭而来。

关素红介绍:“我们的稀饭内容很丰富,里面有干蔓菁、胡萝卜干、红薯干、黄豆、红豆、绿豆、花生、老南瓜。一锅粥大概能盛200碗,可接待200人,一锅稀饭收入大致三四千元。当然,我们不仅仅卖稀饭,更多的还是林州的特色饭菜。”

生意火爆的还有老平农家院,经营者程瑞平对每一位食客总是笑脸相迎。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明生告诉记者:“这些天,村里的20多家农家乐天天爆满,老平农家院一天的收入在一万五到两万元,客人最多时一个晚上安排了130桌饭。”

“走上这条致富路离不开村党支部的引导和支持。”程瑞平说,“以前我们村也不富裕,在家只靠种地维持不了生活。2003年,我和丈夫就去市里开了修车铺。2013年,我们村改造以后,村里动员我们回村创业,我们就利用自家的房子开起了农家乐,生意逐渐火起来了,我们都觉得这条路走对了。”

2018年,老平农家院荣获“河南省巧媳妇就业工程示范基地”荣誉称号。作为魏家庄村第一个创业开办农家乐的妇女,程瑞平经常与村里的姐妹们交流经营经验,从自身形象、客房卫生整理、厨艺、特产推销等多方面共同提升,带动了妇女创业。

村南,林溪小院的员工们为招待食客也忙得不亦乐乎。女主人陈玉梅说:“我们家前年才开农家乐,在村里是开得较晚的。我和丈夫原来在工厂打工,后来看到村里最早一批开办农家乐的村民尝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甜头,也萌生了开办农家乐的想法。我与丈夫一合计,便辞去了工作,回到村里开办农家乐,生意逐渐走上了正轨,现在回头客不少。”

农家乐的火爆,使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这是乡村振兴带来的喜人变化。

在过去,魏家庄是出了名的乱村,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跟不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魏家庄村“两委”痛定思痛,从改善村容村貌入手,不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连通天然气,接通自来水,打通“断头路”,硬化村内大街小巷;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背靠太行山、红旗渠穿村而过的区位条件,高标准打造建设特色乡村示范带;积极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建设家园、美化家乡中来。在村里,无论是农家乐经营者还是普通村民,都切切实实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

目前,魏家庄村共创建26户农家院,安排就业人数200余人,年接待客人20余万人,营业额2000余万元,增加集体收入66.2万元。今年3月,魏家庄村被表彰为安阳市“三八红旗集体”。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