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俊军 文/图
芒种时节,记者行走在中国小麦第一县滑县,田野上处处是金色的丰收景象。“这么多年来,今年是我见过长势最好的一季麦!”“听说万古镇有的农户小麦亩产达到1400斤!”在滑县的田间地头,笑容满面的农民朋友谈论最多的是丰收!
位于白寺坡蓄滞洪区内的滑县道口镇街道是去年洪涝灾害的重灾区,这里的小麦收成怎么样?6月7日,记者来到曾经受灾严重的道口镇街道卫西社区一探究竟。
“当时整个卫西社区一片汪洋。”道口镇街道干部王彩虹告诉记者,“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组织排水,还从市里调来了‘龙吸水’进行排涝。社区5个行政村的300多公顷耕地,直到10月才排完积水,等地晾干,达到耕种标准时已到了11月,甚至12月。”
种小麦的时间有点晚,当时,一些村民考虑来年春种。社区干部引导大家积极种麦,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郭英合动情地对大家说:“地撂荒了咱自己受损失,对国家也不好,种好地是咱农民的本分!”他们还请来了县农技站的专家上门指导农户。
从11月中旬开始,越来越多的农户走进自己的田间地头,机械下不了地,大家就人工锄地、耙地、撒播小麦,按照农技专家的意见,实施种子包衣密种,努力实现“晚中求好”。一直持续到12月,社区5个村的耕地都种上了小麦。
盼星星、盼月亮,许多农户的小麦幼苗过了春节才露出头来。
村民议论纷纷:“看这样子,今年小麦每亩能收五六百斤就不错了。”
县委、县政府免费为卫西社区的农户供应化肥,免费实施“一喷三防”;农技人员一趟趟来到地里手把手指导村民科学管护;村民加强田间管理,用心呵护“麦宝宝”。时间来到四五月,看着自己田里的小麦抽穗、灌浆,麦粒越来越饱满。村民们脸上露出了笑容:“看今年这小麦长势‘不悬’!”
卫西社区从6月5日开始大面积收麦。记者在卫西社区军庄村看到,一台台收割机在翻滚的麦浪间穿梭,不一会儿,周边大块田地已收割完毕。一些老人在田边拣麦穗,他们要让这来之不易的小麦颗粒归仓。
正在田间联系收割机的军庄村农户马秀芳告诉记者:“真没想到,俺家种的80多亩小麦长势能这么好,估计每亩能打1200斤。”顺北村的农户张艳林收完了小麦,已经种上了秋作物玉米。他说:“我的小麦每亩收了1100余斤,在地里就直接被收购了,价格比去年涨了不少,每斤1.5元左右,粮食丰收,收入也‘丰收’了。”
郭英合告诉记者:“到6月8日,我们区里的小麦就能全部收割完毕,产量高的农户每亩收1200斤到1300斤,产量最低的也在1000斤以上,这季麦的丰收来之不易。”
记者看到不远处“历经灾难我们更加坚强”几个大字矗立在田边,格外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