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三面锦旗背后的故事(一线见闻·基层行)

□本报记者 王璐 通讯员 贾有星

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办到群众的心坎儿上!在人民法院,一些看似普通的案件,却饱含法官司法为民的初心、化解矛盾的决心。5月13日,记者倾听了滑县人民法院三面锦旗背后的故事。

“不管等多久,我要亲自送锦旗!”

日前,滑县人民法院王庄法庭来了一位手持锦旗的当事人。“我知道贾法官在开庭,多久我都要等!”当事人马某说。

马某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当事人,原告和被告系姨表兄,二人之间不仅存在借款关系,且存在合伙关系,因合伙账目不清,亲戚反目。

“双方是血脉相连的表兄弟,如果矛盾激化,不仅会伤害双方的感情,两个人的母亲也无法接受,纠纷解决不好,可能影响两家人、两代人!法官不能机械办案,法律是冰冷的,而法官是有温度的。”承办法官贾佳说。从诉前、诉中调解到庭前、庭后调解,她坚持将调解贯穿始终;从判前说理到判后答疑,她坚持释法明理讲到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最终,虽然因为当事人分歧较大未调解成功,但是原告和被告对判决结果都心服口服。

从亲人反目到握手言和,从满怀抗拒到送来锦旗,这一转变,是当事人对法官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肯定,更是滑县人民法院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体现。

“俺的权益能得到保障,多亏了赵庭长!”

被告人上门送锦旗

4月26日,被告河南某建设工程公司的工作人员将一面写着“依法公平公正判案一堂明镜,热情护航企业发展正气浩然”的锦旗送给该院民事审判一庭庭长赵政凯后,感激地说:“赵庭长审理本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公正司法,全力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我们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雷某、张某诉河南某建设工程公司建筑工程合同纠纷一案,历经三级法院5次审理,案情复杂,当事人矛盾较深、分歧很大。为查明案件事实,赵政凯将卷宗逐字逐页地细抠了好几遍,仔细梳理人物关系、逐一核查证据材料、深入分析逻辑关系。他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依法裁判,24页的判决文书说理透彻、逻辑清晰,明辨是非责任,双方均服判息诉。

“穆老师真厉害,为他点赞!”

4月26日,该院牛屯法庭收到一个来自原阳县关某的快递,里面是一面写有“依法为民调解,执行为民解忧”的锦旗。

原来,王某经营一家液压综合设备加工厂,家住原阳县的关某向王某定做一台液压车,转账交付5000元定金,但被告未能按照约定加工定做设备,迟迟不能发货。关某请求王某返还定金无果后,将王某诉至滑县人民法院。

“恁俩都是生意人,要以诚信为本,更何况还有生意往来,为啥不和和气气地解决问题呢?”收到该案后,牛屯法庭调解员穆树勤第一时间组织当事人调解,但王某坚持不予退还定金。“王某,你未能按照约定交付设备,已经构成违约,于情于理,定金都应该退还。你做生意多年,因为这5000元赔了名声,岂不是因小失大?”在调解员的耐心调解下,王某同意当场退还定金,通过微信转账支付给了关某5000元,纠纷得以顺利解决。

“没想到经过穆老师诉前调解,对方当场履行,真是厉害,不得不点赞!”当事人王某说。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