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瑛 通讯员 常文学
4月25日,走进安阳卷烟厂(以下简称安烟)高卫军创新工作室,如同走进整齐划一的军营:创新模型、高科技3D打印机、车床、用于小型机加工的立铣钻床、高速摄像机……像士兵一样接受检验。墙壁上密密麻麻的专利证书、获奖证书,记录着无数个日夜,劳模技师在这里埋头攻关的艰辛……
“我们成立了卷接、包装和电气3个创新团队,实施‘一导师一团队’‘一季度一摘牌’创新机制,在创新立项上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高卫军自豪地介绍。
2010年,高卫军创新工作室成立,12年以来,这里共诞生了20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取得了200余项国家专利,30余项管理创新,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余项,为企业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3亿元,并先后荣获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人才工作室、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等称号。记者不禁感慨:“这个创新工作室,真的不简单!”
高卫军主持完成了卷烟税花机改造调试任务,设备运转速度由90包/分钟提升至300包/分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他带领团队提前65天完成13组卷接包设备置换工作,创造了 “安烟速度”;在没有技术外援的情况下,他带领技术团队自主设计、成功研制出“金叶3号”起吊工装,成为烟草行业首家为重达3吨的YF17辅联设备进行自主大修的企业,为企业节约维修费用543.4万元……
从一名中专毕业生到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从一名普通工人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高卫军这位“70后”卷包部维修组组长,不仅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淬炼着“大工匠”精神,还先后培养出技术技能人才82人,其中工程师10名、高级技师9名、技师26名、高级工37名。
在高卫军创新工作室,有一位“硬核”的“60后”技术教练——卫剑,作为烟草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级裁判专家和公司级内训师,卫剑主动挑起技能人才培养的重担,先后培养出一大批软硬互通、卷包兼会、机电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将高卫军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为生产一线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
劳模精神代代传承,除了一批老技术骨干,工作室还造就了一批青年技术人才,毕业于东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赵林,工作短短6年,先后有30余项科技创新项目获奖。
“有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我们可以更好地集中劳模技术力量,全方位、系统化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工作室的潜能和智慧。”作为工作室的领军人物,高卫军如是说。在这个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科技创新团队中,传承、引领、奉献、创新的精神代代相传,一支高技术、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正在逐渐壮大,科技创新正以欣欣向荣的姿态蓬勃发展。